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導讀篇 第二章 人物與流派--心理學家的那些人和那些事-《超值金版-心理學常識1000問》


    第(1/3)頁

    導讀篇    第二章    人物與流派--心理學家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在100多年的歷程中,人類對心理現象探索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眾多學派中,有從內在的意識去研究的、有從外在的行為去研究的;有從靜態去研究的、有從動態去研究的;還有從生物學、數理學、幾何學、物理學、拓撲學、民族學、文化學等種種不同角度去研究的。

    所有的學派,包括相互承繼的學派,在它們的心理研究對象、范圍、性質、內容以及方法上都既有聯系,又各不相同。

    這百余年心理學發展的速度以及研究成果,可以說遠遠超過了在此之前的人類歷史上心理科學研究成果的總和。

    了解心理學常識,需要對當時的主要心理學家有所了解。

    例如,他們生活的年代、家庭和時代背景,他們是怎樣成為心理學家的,他們的代表作,他們各自的理論特點和對心理學發展的貢獻,以及他們與其他心理學家的關系等等。

    這些正是本章講述的主要內容。

    心理科學這100多年的歷史,主要集中體現在一些重要的學派及其發展歷程中,這些流派在世界范圍內,都曾代表過一個時期的心理學發展的歷史,都曾對心理學本身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都曾客觀地影響過心理學的發展進程。

    心理科學100余年來所取得的成果,也主要反映在這些心理學學派的研究成果上。

    誰是心理學之父?

    --馮特

    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出生于德國曼海姆北郊內卡勞的一個牧師家庭。

    孩提時代的他,對學習并不感興趣,更是個習慣性的白日夢者,哪怕是父親來學校里,發現他心不在焉而搧了他幾個耳光,也沒有改變過什么。

    直到后來父親過世,母親只有少量的養老金維持生活的時候,他才慢慢控制走神的毛病,痛改前非,在海德堡大學學習醫學,并于1856年畢業。

    1857年出任海德堡大學的生理學講師,次年跟隨當時名望大振的赫爾曼·馮·亥姆霍茲,在他的生理學研究擔任實驗室助手。

    這份工作加強了馮特對生理心理的興趣。

    1864年,馮特晉升為副教授,并辭去了亥姆霍茲的助手工作,在家建立實驗室和進行心理學實驗,其間,不惑之年的他也與未婚妻訂了婚。

    1871年亥姆霍茲離開了海德堡大學,但是海德堡大學也并未讓馮特頂替亥姆霍茲的位子,只是授于他臨時教授的頭銜。

    這次提升長了薪水,使得他與未婚妻成婚,并專心撰寫《生理心理學原理》一書。

    而這書著作也給帶來希望,1875年出任德國萊比錫大學聘為教授。

    1879年,他在萊比錫大學開創了一項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業--創建了世界上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心理實驗室。

    個人名聲和實驗室的名氣,吸引了許多助手來到萊比錫,在這所心理實驗室里,他領導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國的心理學研究者有效地完成了100多項心理學實驗研究,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心理學專門人才。

    這些人回到他們各自的祖國,也在各自的國家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中堅力量,其中也不泛后來成為知名的心理學家,如美國的赫爾、卡特爾、安吉爾,英國的鐵欽納,以及歐洲其他國家的閔斯特伯格、馬爾比、朗格等等。

    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起一支訓練有素的心理學專業隊伍,為心理學的建立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誰是美國心理學之父?

    --詹姆斯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出生于紐約市,祖父是從愛爾蘭來到美國的商人,因投資開發伊利運河而成富豪。

    父親對宗教與哲學極感興趣,對美國學校頗有偏見,于是不時帶著家人赴歐漫游,這使得長子詹姆斯受益匪淺。

    詹姆斯曾在美國、英國、法國、瑞士和德國都念過書,并且在私立學校接受啟蒙教育。

    去過許多名城的博物館和畫廊,也學會了五國語言,甚至于當時的梭羅、愛默生、霍桑等名人都是他家的常客。

    他曾經想當一名畫家,但父親希望他在科學或哲學上有所建樹;后入哈佛學習化學,又對繁文縟節的實驗室工作失去耐心;也想過當一名醫生,可惜醫學也沒喚起他的熱情。

    最后,他又赴往德國,跟亥姆霍茲學習生理學,并漸漸對新心理學熟悉起來。

    1872年,他接受了哈學大學校長的邀請,去哈佛大學教授生理學。

    1875年成立一個比較正式的心理實驗室,比馮特1879在萊比錫大學建立的世界第一個正式的心理實驗室還早四年。

    可是他一方面強調實驗的價值,另一方面也覺得實驗在學術上的局限性。

    他不喜歡做實驗,但是證明或駁斥一個理論的最好辦法,就是進行實驗。

    所以,他在他的著作《心理學原理》中描述了如何通過練習來強化記憶的實驗,也就是在這本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意識流思想。

    他反對當時流行的馮特把心理現象分解為各種感覺、感情元素的做法,主張意識是不可分解的整體,這也是后來的格式塔心理學的主旨。

    1884年,詹姆斯與丹麥生理學家蘭格(carl    lange,1834-1900)提出了一種的情緒學說,人稱“詹姆斯-蘭格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情緒是對于身體所發生的變化的感覺,身體變化在先,情緒體驗在后,簡單地說就是悲傷由哭泣引起的,快樂是由大笑引起的。

    這個情緒學說以內省觀察為依據,沒有嚴格的解剖生理學和實驗的證明,但推動了許多關于情緒的實驗研究,被認為是現代情緒研究和情緒理論的出發點。

    1904年他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06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1910年他最后一次從歐洲旅行回國兩天后逝世。

    誰是心靈深處的探索者?

    --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出生在奧地利帝國摩拉維亞(今捷克)弗萊堡一個猶太商人家庭。

    他母親共生了三個兒子和五個女兒,他是長子;但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所以童年的擁擠而艱辛生活讓他有焦慮感。

    或許是他早年就立志刻苦用功,所以他并沒有像父親那樣成為小商小販,于1873年考上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

    在學醫的中途,他并沒感到醫學對他的吸引,而受生理學教授布呂克(ernst    brucke)的影響,全心投入到布呂克的生理研究院。

    就這樣一邊學習醫學,一邊在研究院里學習,1881年他拿到了維也納大學的碩士學位。

    其間,認識了妹妹的朋友、后來的未婚妻瑪莎(martha    bernays)。

    為了開辦私人診所,他投身于維也納通用學院,學習神經科學,成為腦損傷與腦疾病專家。

    1886年他個人開業治療神經病,同時致力于生理學的研究,并于當年娶下瑪莎。

    其實他獨特的職業生涯,源于與醫生布洛伊爾(josef    breuer)的合作。

    他曾幫助布洛伊爾治療一位患有歇斯底里癥的女子安娜(anna    o),利用催眠,用宣泄(catharsis)恢復痛苦記憶而治愈。

    并與布洛伊爾合作于1895年發表了一部劃時代的著作《關于歇斯底里癥的研究》。

    他逐漸開展心理分析的研究,放棄催眠術而改用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法以及自我分析(self-analysis)法,創造了用精神分析來治療精神病的方法。

    發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學學說,如有關焦慮、阻抗、移情、壓抑、投射、升華等等。

    著有《夢的解析》用作心理分析與無意識研究,極大地引起了人們對心理學的興趣,對他的許多觀點在過去和現在都存在很大爭論,既受到尊崇也遭遇詆毀。

    他雖然不是心理學的鼻祖,但顯然他是在現代心理學發展中最有影響、最重要的人物。

    晚年的他患有頜癌,曾先后做過三十多次手術。

    1938年納粹分子占領奧地利,由于弗洛伊德是猶太人,八十二歲高齡的他不得不搬到英國倫敦,1939年在那里因癌癥不幸去世。

    誰是動物心理學的開創者?

    --桑代克

    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1874-1949)出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一位牧師家庭。

    孩子時代,孤獨害羞的他,只有在學習中尋找到樂趣。

    極高的天賦,讓他1985年就以衛斯理大學50年最高的平均成績畢業。

    考入哈佛大學研究生后,他覺得詹姆斯的《心理學原理》教程很在意思,并且在聽過詹姆斯兩次課以后,就完全陷入其中了。

    他曾用小雞、貓等動物,設計一些迷宮和箱子,來研究動物的學習能力和逃脫行為。

    例如,他將小雞放入迷宮,里面有四條路,三條是死胡同,只有一條路通往有食物、有水和其他雞的地方。

    小雞在一次次的實驗中,慢慢學會了找到出口,他認為導致成功的行為帶來的快樂讓小雞記住了這些行為,同時也忘記那些不愉快的行為。

    他將貓放在箱子里,或踩上踏板、或按動按鈕,或拉動繩子就可以逃脫。

    貓經過試誤,慢慢排除了無用的動作,把合適的動作與目標建立了聯系。

    于是,桑代克形成了自己的聯結主義理論,并提出了一系列學習的定律,包括強化律和效果律,這兩條定律也成為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基礎。

    1912年,桑代克當選為國心理學會主席,1917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誰是行為主義心理學代表?

    --華生

    約翰·布魯德斯·華生(watson    john    broadus,1878~1958)出生于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格林維爾。

    上小學時他最喜歡的活動就是和同學打架,“直到一個人流血為止”。

    孩提時代的他就顯示出了日后成名立業所需具備的兩個特點:喜歡攻擊,又富有建設性。

    上小學時的他很懶還有些反叛,考試從未及格過,不擅長社交,沒有幾個知心朋友。

    但就是這樣一個似乎缺乏熱情的人,日后改寫了心理學的方向。

    1903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08年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

    在此期間他開始探索用行為主義的方法來取代當時的心理學,他的觀點很快受到了學術界的歡迎。

    1915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他的主要觀點是:心理學研究行為而不研究意識,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應該是客觀觀察而不是自我內省,心理學的任務在于預測和控制行為。

    他認為行為是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加以控制的,只要確定了刺激和反應(即s-r)之間的關系,就可以通過控制環境而任意地塑造人的心理和行為。

    他曾有一句名言: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并在我自己設定的特殊環境中養育他們,那么我愿意擔保,可以隨便挑選其中一個嬰兒,把他們訓練成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特殊人物,如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傾向、能力、天資和他們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

    可見,華生特別強調環境對人行為的影響,是典型的“環境決定論”。

    根據這一理論,犯罪心理和行為的形成與發展,是人在不良的環境中不斷學習、訓練的結果。

    行為主義強調環境的影響,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這一理論過分夸大了環境的作用,而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也有它的不足之處。

    這一理論后來也得到了不斷的改良與補充。

    華生的觀點在美國20年代心理學界居最優勢地位。

    他的環境決定論對美國社會發生了廣泛影響。

    誰是兒童心理學之父?

    --皮亞杰

    讓·皮亞杰(jean    piaget,1896-1980)出生于瑞士的納沙特爾。

    父親是位一絲不茍的歷史學教授,所以皮亞杰的童年,不像馮特那樣迷糊,也不像詹姆斯那樣糾結,更不像弗洛伊德那樣焦慮。

    他相對平淡無奇的幼年生活,唯一與眾不同的是幾乎沒有童年生活,這也可能是他后來為什么喜歡和孩子泡在一起的原因吧。

    7歲的時候就開始研究鳥類、海貝等事物,這位少年老成的孩子10歲時,就在當地的自然歷史雜志社發表過一篇簡要的科學報告。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安市| 景谷| 深州市| 新绛县| 沿河| 蕉岭县| 长宁区| 天津市| 广州市| 东乌珠穆沁旗| 四子王旗| 西畴县| 修武县| 松桃| 侯马市| 新田县| 皮山县| 旬阳县| 成安县| 舒城县| 湖南省| 易门县| 莫力| 栖霞市| 龙山县| 新乡市| 建始县| 喜德县| 通渭县| 天峻县| 泊头市| 酉阳| 德惠市| 陵川县| 江华| 东莞市| 贞丰县| 凤凰县| 耿马| 远安县| 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