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導讀篇 第二章 人物與流派--心理學家的那些人和那些事-《超值金版-心理學常識1000問》


    第(2/3)頁

    1918年,他獲得瑞士納沙特爾大學自然科學的博士學位。

    1921年任日內瓦大學盧梭研究所的研究所主任,然后他在納沙泰爾大學擔任了5年的哲學教授。

    曾先后當選為瑞士心理學會、法語國家心理科學聯合會主席,1954年任第14屆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主席。

    1956年起,他一直任新成立的日內瓦大學基因認識論研究中心主任。

    此外,還是多國著名大學的名譽博士或名譽教授。

    皮亞杰心理學的理論核心是“發生認識論”。

    主要研究人類的認識,包括認知、智力、思維、心理的發生和結構。

    他認為,人類的知識不管多么高深、復雜;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時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時期。

    兒童出生以后,認識是怎樣形成的,智力思維是怎樣發展的,它是受哪些因素所制約的,它的內在結構是什么,各種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維結構是如何先后出現的,等等。

    所有這些,就是皮亞杰心理研究所企圖探討和解答的問題。

    皮亞杰解答這些問題的主要科學依據是生物學、邏輯學和心理學。

    他認為,生物學可以解釋兒童智力的起源和發展,而邏輯學則可以解釋思維的起源和發展。

    生物學、邏輯學和心理學一道,是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和智力(思維)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誰是新行為主義代表者?

    --斯金納

    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薩斯奎漢納鎮上,父親是當地的律師。

    他從小就愛制作各種小玩藝,成為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后,又發明并改造了很多動物實驗的裝置。

    像許多心理學先驅者一樣,斯金納在1922年進漢密爾頓學院讀書時,并未打算成為一名心理學家,而是專修英文,打算成為一名作家。

    在畢業后的兩年內,從事于寫作,結果感到沒有什么可寫的,于是攻讀生物學。

    在這個過程中,他讀了華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從而開始對人類和動物的行為感興趣,就進了哈佛大學攻讀心理學。

    1930年獲心理學碩士學位,193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接著留校從事研究工作。

    1936年至1944年在明尼蘇達大學任講師和副教授,1945年任印第安納大學心理系教授和系主任,1948年返回哈佛大學任心理學教授,直到1974年退休。

    在這期間,他于1958年獲美國心理學會授予的杰出科學獎;1968年獲美國政府頒發的最高科學獎--國家科學獎;1971年獲美國心理學會基金會頒發的金質獎章。

    誰是人本主義的創始人?

    --馬斯洛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出生于紐約市布魯克林區。

    父母是沒有受過教育的俄羅斯移民,他是一個生活在非猶太人地區的猶太人,他從小在圖中館中度過了孤獨而不幸的童年。

    起初,父母意愿讓他學習法律,但是他對醫學一點興趣也沒有。

    1926年入康奈爾大學,三年后轉到威斯康辛大學學攻讀心理學。

    在著名心理學家哈洛的指導下,1934年取得博士學位。

    193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助理,所以他曾是一個忠實的行為主義者。

    1937年他到紐約布魯克林學院任教,在那里待了14年。

    1951年被聘為布蘭戴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

    1969年離任,成為加利福尼亞勞格林慈善基金會第一任常駐評議員,其間曾任美國心理學學會主席。

    馬斯洛在自己漫長的生命歷程中,將畢生精力致力于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征進行研究,并以獨特的人格魅力證明了這一思想,成功地樹立了一個具有開創性的形象。

    如果說弗洛伊德為我們提供了心理學病態的一半,而馬斯洛則將健康的那一半補充完整。

    他的理論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需要層次論,認為人的需要有五種: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與愛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

    誰是人本主義的代表人?

    --羅杰斯

    卡爾·蘭塞姆·羅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出生于芝加哥郊區的橡樹園。

    父親是位土木工程師,也是位自由職業者,母親的觀念很傳統,父母都信教。

    童年的羅杰斯雖然容易害羞,但是很聰明。

    念中學的時候,常在父母的農場上做農活。

    1919年羅杰斯考入威斯康星大學學習農業,但是學習農業對他來說太沒有挑戰性了。

    1924年畢業于威斯康大學,同年前往紐約聯合神學院,準備當個牧師。

    但是在紐約的學習中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他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學習臨床及教育心理學。

    1928年起,羅杰斯就在羅切斯特市防止虐待兒童協會的兒童研究室工作,主要為犯罪和貧困兒童提供咨詢和指導。

    后來輾轉在俄亥俄州立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大學任教。

    曾任1946-1947年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49-1950年美國臨床和變態心理學會主席,還擔任過美國應用心理學會第一任主席。

    羅杰斯主要從事咨詢和心理治療的時間和研究,他對人類自我實現潛能、人的積極自主性的堅信,以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的經驗論證了人的內在建設性傾向,認為這種內在傾向雖然會受到環境條件的作用而發生障礙,但能通過醫師對患者的無條件關懷、移情理解和積極誘導使障礙消除而恢復心理健康。

    對人的真正關心是貫穿他職業生涯的主線,他把歐洲存在主義心理學和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引入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把勇氣的培養、焦慮的克服和自我的選擇導向光明的未來。

    誰是中國現代心理學的先驅者?

    --陳大齊

    陳大齊,字百年(1887-1983)出生于浙江省海鹽縣武原鎮。

    十四歲,隨父親去往上海,在當時江南制造局附近的廣方言館就讀,主學中文和英文。

    因為當時的新式學堂還沒有數理化等自然學科。

    到了1903年,陳大齊去往日本求學,先是補習了日文,同時補習了各門自然科學。

    1906年,他考取日本仙臺第二高等學校。

    1909年,陳大齊升入東京帝國大學,學習哲學。

    受當時心理學的權威元良勇次郎教授的影響,陳大齊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并選心理學為主科,社會學為輔科。

    到了1912年,陳大齊從獲得東京帝國大學的文學士學位。

    從日本回國后,陳大齊與當時的海寧望族查氏之女查淑云結,同年秋天出任浙江高等學校(浙江大學前身)校長。

    半年后,他來到北京擔任北京法政專門學校預科教授,講授心理學課程。

    次年夏天,應北京大學校長胡仁源的邀請,陳大齊轉至北大任教。

    陳大齊在北大教學期間,主要教學與學術研究以心理學為主。

    他在心理學領域的主要貢獻有: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出版中國第一部大學心理學教材《心理學大綱》,運用心理學知識反對宣揚神靈的迷信思想,并翻譯國外心理學著作等等。

    誰是中國的兒童心理學家?

    --陳鶴琴

    陳鶴琴(1892-1982)出于浙江省上虞縣百官鎮一個小商人家庭。

    六歲時,父親病逝,祖傳的小雜貨鋪也隨后倒閉。

    七八歲時,他與母親以替人洗衣服維持生計,并讀完了私塾。

    1911年,他考入上海。

    一次偶然的機公,得知一所留美預備學校在國內招生的消息,他報名考加考試,并順利通過。

    1914年,他前住美國進入霍普金斯大學,并于1917年,獲得該校的方文學學士學位。

    隨后,他轉至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主修教育學。

    1919年,陳鶴琴學成歸國,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育科任教,擔任教授。

    1925年,商務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兒童心理學之研究》,被心理學和教育界公認的學術代表作。

    陳鶴琴十分重視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主張和提倡科學的家庭教育,以及他的“活教育”主張、他的道德教育的文章等等都給后人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誰是中國現代理論心理學的奠基人?

    --潘菽

    潘菽(1897-1988),原名潘淑,字水淑,號有年,出生于江蘇宜興鎮的書香門弟。

    1917年,潘菽畢業于常州江蘇省立第五中學;1920年,潘菽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

    當時名字還潘淑,他覺得“淑”有點女性化,而當他知道南北朝宋文帝有個妃子也叫潘淑后,他但堅定了改名的決定。

    取“淑”字的諧音,取“啜菽飲水”之意。

    1921年,他前往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主修教育學,后轉入印地安納大學。

    在美國求學的留學期間,生活異常艱苦,他通常在學校食堂做零工,到了博士后,他還會利用業余時間去外面餐館打工。

    當時,同學們都戲稱他為“博士小工”。

    1927年,潘菽學成歸國,受聘于中山大學(東南大學的前身)擔任心理學副教授,半年后又升為教授兼心理系主任。

    潘菽從事心理學研究數十年,不僅作出了很多獨創性的貢獻,也為中國培養了大批的工作者,為中國心理學的發展作了重要貢獻。

    心理學都有哪些流派?

    公認的七大心理學派包括:內容心理學派、機能主義學派、行為主義學派、格式塔學派、精神分析學派、日內瓦學派和人本主義。

    而當代心理學的七種心理學觀點:生物的、心理動力學的、行為主義的、人本主義的、認知的、進化的,以及文化的。

    內容心理學派主張什么思想?

    --心理元素是心理構成的最小單位

    內容心理學派產生于19世紀中葉的德國,代表人物是馮特。

    該學派主張對人的直接經驗進行研究。

    所謂直接經驗就是人在具體的心理過程中可以直接體驗到的,如感覺、知覺、情感等。

    不過,馮特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覺、知覺等心理活動的本身,而是感覺或知覺到的心理內容,即感覺到了什么,知覺到了什么。

    馮特認為,人的這種直接經驗(心理或意識)是可以進行分析的。

    他將心理被分析到最后不能再進行分析的成分稱為心理元素。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监利县| 思茅市| 嘉荫县| 伊春市| 昭苏县| 普安县| 万年县| 临城县| 象州县| 潍坊市| 阿坝| 德保县| 广西| 兰西县| 儋州市| 景洪市| 怀仁县| 大丰市| 沧源| 温州市| 吉林省| 九江县| 内乡县| 巴南区| 措勤县| 巍山| 开阳县| 泸溪县| 龙川县| 灌阳县| 新兴县| 兴仁县| 夏邑县| 报价| 晋江市| 环江| 梅州市| 昌平区| 渝北区| 旅游| 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