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在眾人探究疑惑的眼神中,周赫煊微笑道:“當時的俄羅斯領土雖大,但制度卻非常落后,國內經濟完全依靠農業,全國只有幾十個手工工場,即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個人當中識字的也不超過三個。因為地廣人稀、生產力極度低下,俄國農民根本無法開墾足夠多的土地,造成大量耕地閑置荒蕪。于是貴族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把農民抓起來當奴隸圈養,先滿足自己封地的耕種再說,俄羅斯的農奴制由此產生。” 俄國的農奴制人所盡知,但周赫煊的分析簡單明了透徹,讓李納德、潘彼得等報界人士眼前一亮。 周赫煊又說:“彼得大帝的工業化、現代化改革,必然要把大量農奴從土地上釋放出來,這就觸及了貴族們的根本利益。所以在改革過程中,貴族集團反對他、教會勢力憎惡他,就連他的兒子也決心叛亂。彼得大帝的手腕非常強硬,他鎮壓貴族、處決叛亂者,甚至不惜弄死自己的兒子。這種手段,蒲先生如果你來當皇帝,恐怕是做不到吧?” 溥儀苦笑著搖搖頭,別說他沒有實權,就算掌握了權利也不可能如此鐵血。 “在彼得大帝的一意孤行下,俄羅斯的改革終于有了一點起色,他為了擺脫守舊實力,不惜臥薪嘗膽擊敗瑞典拿下出海口,把首都遷到新占領的土地上,”周赫煊嘲弄地笑了笑,“但是彼得大帝一死,他的改革成果盡付東流,一切都回到了原點。可惜啊。” 伊萬諾娃感同身受道:“確實令人惋惜,如果彼得大帝的改革能夠成功,那俄羅斯說不定還在沙皇的統治下。” 潘彼得問:“周先生,這又跟俄國的十月革命有什么關系?” “別著急,咱們慢慢來,”周赫煊笑道,“再來說說葉卡捷琳娜二世和拿破侖。” 眾人更加迷糊,葉卡捷琳娜二世好歹還是俄國女皇,但怎么把法國皇帝拿破侖也扯進來了? 周赫煊慢悠悠地敘述道:“說來很可笑,彼得大帝死后,繼承他改革大業的居然是個女人,而且還是個德國女人,一個受到法國啟蒙思想教育的俄國女人。她,就是葉卡捷琳娜二世!” 婉容皇后幼時曾在天津一所美國教會學校讀書,她也是聽得懂英文的,忍不住問道:“葉卡捷琳娜二世不是俄國女皇嗎?怎么又成了德國女人。” 英國領事夫人凱瑟琳解釋道:“歐洲皇室有聯姻的傳統,葉卡捷琳娜二世確實出身于德國貴族。” “不錯,”周赫煊說,“葉卡捷琳娜二世在德國的時候,深受法國啟蒙思想影響。其根源在于拿破侖,當時拿破侖皇帝橫掃歐洲各國,每占領一處地方,便把法國的啟蒙思想傳過去,造成了后來歐洲各國皇權革命和民權運動。葉卡捷琳娜二世嫁到俄國后,她腦子里都是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那一套,跟俄國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她視自己為彼得大帝的繼承者,在成為女皇后,毅然掀起俄羅斯的改革大潮。”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