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下曾是儒門弟子,學于子夏。后來,轉投墨子,一直潛心墨學。” 禽滑厘與張華、公孫龍、王守仁,在宮中品茶,相談甚歡。 “你之前的老師是儒家的子夏,這么說來,你可認識吳起?” 張華想到吳起曾經在子夏那里學習,按照后世的說法,禽滑厘與吳起還是同窗。 只是禽滑厘、吳起最終都放棄了儒家學說,一個棄儒學墨,一個棄儒學兵。 禽滑厘嘆道:“吳起啊,我自然認識。吳起此人,用兵如山,但殺妻求將,追求功名,容易得罪人。” “那你可知吳起何在?” 張華聽說禽滑厘認識吳起,如果禽滑厘知道吳起所在,那自然是最好了。 “不知。” 禽滑厘打消了張華的念頭。 即使是他,也不知道吳起在哪里。 吳起穿越到遼東長白山或者西域大戈壁、云南哀牢山,那也說不定。 “那尊師墨子何在?” “不知。” “……” 張華最想得知的兩個人的下落,禽滑厘都不知道。 張華也不怪禽滑厘,各地諸侯征戰,兵荒馬亂,一些道路不通,就連張華的領地內都有不少山賊和潰兵,禽滑厘一群墨家弟子也不敢到處亂跑,選擇在長安城開山立派。 重振墨家榮光,禽滑厘等墨家弟子,義不容辭。 “這幾年,兩位先生都在何地?” 張華閑談之際,問起禽滑厘、公孫龍的經歷。 公孫龍答道:“我游歷于西戎之地,當地兵荒馬亂,各個諸侯相互攻伐,戰亂不斷,對我的學說,不感興趣。倒是法家、縱橫家橫行。” 禽滑厘感嘆:“天下人若是可以兼愛非攻,又何至于各地戰亂不斷,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公孫龍點頭贊許:“我少有贊同墨家的看法,但這一點,我是認可的。數年來,各地白骨累累,民不聊生,我曾親眼見到不少城池,遭到屠戮,十室九空。” 兼愛非攻? 張華不用禽滑厘游說,也知道墨家的思想“兼愛非攻”。 墨家與儒家是戰國兩大顯學,其中墨家的主張非常具有浪漫氣息,那就是有名的“兼愛非攻”。 墨子提出的理念非常超前,吸引了當時不少人加入墨家,但在戰國亂世,這一理念根本行不通。 各個諸侯忙于相互攻伐和擴張,哪里管得著什么兼愛非攻,恨不得你死我活。 因此墨子一死,墨家立即分崩離析,影響力衰退,無法與儒家相比。 現在的局勢與戰國時期相似,墨家對于各個諸侯來說,有價值的是他們打造軍械,以及守城之術。 墨子善守,墨守成規的墨守,就是說明墨家的守城能力。 當時的墨家,可以幫助諸侯進行正義的防守戰,影響各國間的勝負。也正是因此,當時墨家的影響力不小。 “兼愛非攻,此理想是好的,只是不適合時勢。或許有一天,方可實現如此理念。” 張華認可墨家的兼愛非攻理念,但不代表著張華認為在這種條件下可以實現墨家的抱負。 儒家的大同社會,與墨家的兼愛非攻,都是超前的理念。 “唉。”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