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八章 靜心-《王陽明心學(xué)智慧》


    第(3/3)頁

    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靜養(yǎng),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弟子陸澄曾經(jīng)問王陽明:“靜養(yǎng)的時候也感覺自己的想法很清晰,可是遇到具體的事情就不能再依據(jù)自己的思路去做,為什么?”

    王陽明回答說:“這是你只懂得靜心修養(yǎng),卻不下功夫來克制自己的原因。這樣,遇到具體的事情就會覺得思路不穩(wěn)。人必須在遇到事情的時候磨煉自己,才能穩(wěn),才能‘靜亦定,動亦定’。”這其實就是在告誡人們:身處惡境,更要持重守靜。

    在生活中,很多人并不是因能力不足被打敗,而是因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被打敗。面對激烈的競爭形勢與強(qiáng)烈的成功欲望這一雙重壓力,我們往往會出現(xiàn)焦慮、歡喜、急躁、慌亂、失落、頹廢、茫然、百無聊賴等情緒。這些情緒一齊發(fā)作,擾亂了心靈原本的寧靜,我們不但沒有時間來考察自己該做什么,甚至在錯誤的方向上埋頭苦干,一路狂奔,始終無法把力量使在該使的地方,忙碌不止卻無法得到滿意的結(jié)果。而結(jié)果越是不令人滿意,人們的心就越浮躁,越難以安靜,也就越難以成功,從而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

    老子說:“輕則失本,躁則失君。”意思是說輕率就會喪失根基,煩躁妄動就會喪失主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持重守靜乃是抑制輕率躁動的根本。故而緘默沉靜者,大用有余;輕薄浮躁者,小用不足。

    身處浮躁的世界,我們需要一顆寧靜的心,以拂拭蒙住雙眼的塵埃。保持一份寧靜,保養(yǎng)身心,洗滌思維,讓大腦在清澈的湖水中得到凈化,就能很明朗地知道自己該做什么,該對什么負(fù)責(zé),能從全局著眼觀察整個人生,有條理地生活,防止陷于雜亂的事務(wù)中。

    工作越是忙碌,我們越是要給自己一些獨處的時間,靜靜地反思自己的人生。對自身多一些關(guān)照和內(nèi)省,有助于我們獲得內(nèi)心的寧靜與和諧。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有人說杜魯門總統(tǒng)比以前任何一位總統(tǒng)更能承受總統(tǒng)職務(wù)帶來的壓力與緊張,認(rèn)為職務(wù)并沒有使他“衰老”或吞蝕他的活力,認(rèn)為這是很不簡單的事,特別是身為一位戰(zhàn)時總統(tǒng)必須面對許多難題。杜魯門的回答是:“我的心里有個掩蔽的散兵坑。”他說,像一位戰(zhàn)士退進(jìn)散兵坑以求掩蔽、休息、靜養(yǎng)一樣,他也時不時地退入自己的心理散兵坑,不讓任何事情打擾他。

    我們也可以像杜魯門總統(tǒng)那樣,用想象力在自己的心靈深處為自己建造一處恬靜的房子。在這個恬靜的房子里,你可以每天花點時間靜思,常常靜思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意識和思想。當(dāng)然,這并不意味著你要因此離群索居。靜思并沒有時間和地點的要求,比如散步時、購物時,你要做的也只是經(jīng)常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為了什么?價值何在?這種靜思可以讓你跳出成堆的文件和應(yīng)酬,擺脫繁忙的工作和名利的困擾,達(dá)到身心如一的和諧境界。

    王陽明之所以一再提倡靜心,是因為他深知靜心可以帶來內(nèi)在的和諧,恢復(fù)純明的良知。在他看來,內(nèi)心寧靜的人,比那些汲汲營營于賺錢謀生的人更能夠體會到生命的真諦。目前,人們對于靜心越來越重視,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靜坐冥想、練瑜伽、打太極拳等方式來消除浮躁,追求內(nèi)心的平靜與和諧。

    不要過分追求安靜

    劉君亮要在山中靜坐。

    先生曰:“汝若以厭外物之心去求之靜,是反養(yǎng)成一個驕惰之氣了;汝若不厭外物,復(fù)于靜處涵養(yǎng),卻好。”

    弟子劉君亮想要到山里去靜坐。

    王陽明對他說:“如果你是用厭煩外物的心,去山里求得內(nèi)心寧靜,反倒會養(yǎng)成驕縱懶惰的脾氣;如果你不是因為厭煩外物,不過是想找一安靜處修養(yǎng)自己,卻是很好的。”

    由此可見,王陽明并不贊成人們?yōu)榱饲箪o而靜坐。在他看來,過分執(zhí)著于靜,易空虛寂寞。因為靜坐并非只是尋求安靜那么簡單,如果僅僅是喜歡安靜,那么遇到事情便會忙亂,難以有長進(jìn)。這樣靜坐,也僅僅是表面看似收斂,而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溺。

    而反對人們過分執(zhí)著于靜的更重要的原因,是王陽明推崇心無動靜的思想。在他看來,心之本體即良知,是恒常不變、無前后內(nèi)外之分的渾然一體的天理。動靜只從事上看,遵循天理就是靜,順從欲望就是動,這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而無動、靜而無靜以及無動無靜、有動有靜等觀點。王陽明認(rèn)為,遵循天理雖萬變而未嘗動,故動中有靜;順從欲望則心如槁木死灰亦未嘗靜,故靜中有動;有事感通是動,但其寂然之體未嘗增加,故動而無動;無事寂然是靜,但感通的功能未嘗減少,故靜而無靜。當(dāng)然,王陽明所說的心無動靜,并不是說心沒有動靜,而只是說它體用如一,故動靜合一,即沒有絕對單一的靜,也沒有絕對單一的動。

    既然認(rèn)定心無動靜,王陽明就不主張人們過多地在靜上用功,而提倡動靜合一。正如他所說:“人心自是不息,雖在睡夢,此心亦是流動。如天地之化,本無一息之停。然其化生萬物,各得其所,卻亦自靜也。此心雖是流行不息,然其一循天理,卻亦自靜也。若專在靜上用功,恐有喜靜惡動之弊。動靜一也。”在王陽明看來,動靜如一,人們?nèi)绻砣ビ湍懿磺箪o而心自靜;相反,如果過分執(zhí)著于靜,順從人求靜的欲望而違背了天理,心中則沒有清靜可言。

    有一位郁多羅伽仙人,他本來想到一個樹林里去參禪,但是樹林里每天都有鳥叫聲嘰嘰喳喳,他嫌煩,于是改到水邊去參禪,但是水里有很多的魚在跳躍戲水,也有很多聲音,他又生起嗔恨心。他恨嘰嘰喳喳的鳥鳴,幾乎要把樹林砍伐盡;他恨水里不停跳躍的魚,于是就發(fā)了個誓愿:將來有一天,一定要把這許多鳥、魚統(tǒng)統(tǒng)抓住。由于這個境界影響了他的心,使心有所執(zhí)著。最終,這個郁多羅伽仙人未能參禪成佛,反而因為自己心中的那些惡念而被貶下凡,淪為一只臭鼬。

    郁多羅伽仙人過分苛求安靜的參禪環(huán)境,致使心中生出了求靜的妄念,并產(chǎn)生了對鳴叫的小鳥和跳躍戲水的魚兒的嗔恨心,最終破壞了內(nèi)心純凈的良知,也就落得個下凡為獸的結(jié)局。

    總之,我們可以通過靜坐來養(yǎng)心,但不要刻意地追求靜,因為過于追求靜也是一種妄想。如果我們過于追求靜,執(zhí)著于靜,反而會達(dá)不到靜的境界。當(dāng)我們執(zhí)著于靜的時候,所產(chǎn)生的效果恰恰背離了我們的初衷,使我們離心之本體——良知——越來越遠(yuǎn)。hf();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风县| 贵州省| 安康市| 新兴县| 四平市| 花莲市| 桃园市| 衡水市| 吉安县| 公主岭市| 斗六市| 阿鲁科尔沁旗| 集安市| 栖霞市| 牟定县| 东乌珠穆沁旗| 江川县| 外汇| 政和县| 陆良县| 湾仔区| 扎兰屯市| 顺昌县| 宕昌县| 怀柔区| 固安县| 乐东| 茌平县| 山东省| 蓝山县| 太和县| 连江县| 崇文区| 吉木萨尔县| 瑞丽市| 高雄市| 焦作市| 宁海县| 建阳市| 津南区| 从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