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八章 靜心-《王陽明心學智慧》


    第(2/3)頁

    靜坐是指放松入靜,排除雜念,呼吸自然,主要是為了讓人變得安靜,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然后進入忘我之境。靜坐可以讓一個人的身體保持內外的平衡,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心靈境界。一個人若能在嘈雜中感悟寧靜,也就達到了人生快樂的極高境界。

    在紛亂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常常感到不安。對此,許多大師如李白、白居易、蘇軾、陸游等都建議人們靜坐。王陽明也極為推崇靜坐養心,因而他才會建議弟子們“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閉目養神,漸漸地,外在的喧囂和熱鬧都消失了,隨即便會發現心靈內在更為美好的境界。也就是說,通過練習靜坐,可以感悟人生,認識自我,醫治心靈的創傷,并可促使注意力集中,開發潛在的智慧。

    “獨坐禪房,瀟然無事,烹茶一壺,燒香一炷,看達摩面壁圖。垂簾少頃,不覺心靜神清,氣柔息定,蒙蒙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達摩與之乘槎而見麻姑也。”這是《小窗幽記》給人們闡述的一個幽靜、美妙的意境:獨自坐在禪房中,清靜無事,煮一壺茶,燃一炷香,欣賞達摩面壁圖。將眼睛閉上一會兒,不知不覺中,心變得十分平靜,神智也十分清醒,氣息柔和而穩定。這種感覺,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混沌境界,就像拜見達摩祖師,和他一同乘著木筏渡水,見到了麻姑一般。

    人在心靜下來的時候,往往能夠觀照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就好像波浪迭起的時候,我們無法看清水底的情況,只有在風平浪靜的時候,才能看到清澈的水底一樣。所以,靜坐是人們放下心外一切的有效方法。

    “靜慮息欲致良知”,這是王陽明講知行合一時提出的。意思是說,當你感到萬分疲憊的時候,只需靜坐下來,閉上眼睛,打開心眼去看內心存在的那個世界,疲勞就會漸漸消退,祥和空靈的境界也會隨之而來。

    想要達到心靈的寧靜已實屬不易,如果還要在寧靜的境界里感悟人生的奔騰則是難上加難。因為外界的嘈雜難敵內心的安寧,但是環境的安寧卻不容易讓人興奮,當人們被靜謐吞沒的時候,是興奮不起來的,因此在寧靜中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活力四射就顯得很難得。

    人當心如止水,但是止水并不是死水,所謂靜止只是相對的狀態,人生往往是寧靜中暗藏著波濤洶涌,那些最平淡的事情里面往往醞釀著最為激烈的革命。一個人如能做到在寧靜中感悟奔騰,便可到達心靈的至高境界。

    雖然聽見看見,但心不隨著聲色去

    又問:“用功收心時,有聲、色在前,如常聞見,恐不是專一。”

    曰:“如何欲不聞見?除是槁木死灰,耳聾目盲則可,只是雖聞見而不流去便是。”

    弟子九川問道:“專心用功的時候,聲、色在眼前出現,如果還像往常那樣去看去聽,恐怕就不能專一了。”

    王陽明回答說:“怎么能不想去聽不想去看呢?除非是槁木死灰的人或者耳聾眼瞎的人。只是雖然聽見或看見了,心卻不跟著它們走就是了。”

    這其實就是不動心的境界,正如人們常說的:“風吹云動心不動,見到境界不動心。”

    佛家所說的“不動心”從本質上講,是指清凈空寂的真如本性。想要成功,不能缺乏“不動心”,它是思想意志的頂梁柱,失去了“不動心”,人就會失去生活的方向,在迷茫中徘徊。“不動心”還可以排除私心雜念,戰勝心魔,直達清凈自由的“如來”境界。由此可見,佛家是將“不動心”看作一個名詞,即不動的心。

    而王陽明則將“不動心”看作一個動詞,即他常說的心無外物。只有做到心無外物,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灑脫。

    一天,家里的醬油用完了,媽媽就叫10歲的兒子拿一個空碗去打醬油。媽媽拿錢給孩子的時候,反復囑咐他不要把醬油弄灑了。

    從小男孩家到醬油店不算遠,大概有四五百米的距離。小男孩買了醬油后,頭也不敢抬地往回走,他想到母親的交代,更是覺得緊張。他始終盯著裝滿醬油的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小路上,絲毫不敢東張西望。所以很短的一段路就顯得比什么時候都要長,怎么都走不到。

    就在小男孩快要走到家門口的時候,一只貓突然從他腳邊跑過去,嚇了他一跳,醬油也潑灑了大半。小男孩非常懊喪,端著所剩不多的醬油,戰戰兢兢地回到了家。媽媽看到小男孩碗中的醬油后,非常生氣,把小男孩罵了一頓,小男孩委屈地哭了。

    爸爸聽到小男孩的哭聲后,便問他是怎么回事。小男孩講了事情的經過,聽完后,爸爸就對孩子說:“你再去買一次醬油,這一次,你要看看路上的人和物,有什么好看的,回來后講給我聽。”

    小男孩不愿意再去,他說自己連醬油都端不穩,怎么還能四處看風景呢?爸爸便告訴他,那些耍雜技的人,他們走鋼絲的時候可是不看鋼絲的。小男孩將信將疑,但還是決定聽從爸爸的話,再打一次醬油。

    這一次,小男孩端著醬油往回走,一路上看樹看花,覺得四處的風景都很好。村里的小伙伴在跳繩,小男孩還跟他們打了個招呼。鄰居的大嬸見他端著滿滿一碗醬油,還走得又快又穩,夸獎了他。就這樣,小男孩不知不覺就走到了家,將醬油交給了媽媽。這時候,他才發現,碗里的醬油依舊是滿滿的,一點兒都沒有灑。

    同樣是端著一碗醬油回家,為什么會有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關鍵就在于“動心”還是“不動心”。第一次端醬油回家時,小男孩雖然兩眼注視著醬油碗,心卻放在外物上,以提防隨時可能出現的危機;而第二次端醬油回家時,盡管小男孩觀察著路上的人和物,但他的心卻在手中的醬油碗上,這其實就是王陽明所說的“雖然聽見看見,但心不隨著聲色去”。

    因此,人們在面對外境時應有自己的主張,不可隨意為之牽動、擾攘;更要積極地肯定自己,懷著“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的決心和氣魄,那么不論時代如何動蕩轉變,不論別人是罵你、唾你、污你、謗你,還是褒你、獎你,都能隨遇而安,不受束縛,自享一片光風霽月的心靈景致,這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致良知”之道。

    環境越亂,我心越靜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云县| 许昌县| 清镇市| 湘阴县| 历史| 延津县| 武功县| 东丰县| 水城县| 博乐市| 太仆寺旗| 巴东县| 兴仁县| 崇文区| 崇明县| 青州市| 怀集县| 长沙市| 盱眙县| 乐平市| 诸暨市| 游戏| 丰宁| 吴忠市| 白水县| 鄂州市| 济源市| 革吉县| 随州市| 常熟市| 西昌市| 诏安县| 正镶白旗| 理塘县| 盐池县| 铜鼓县| 思茅市| 永和县| 湘乡市| 邻水| 溧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