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劉琦等人剛進了院內,便有劉闔,也就是劉表的別駕,同時還是劉琦,劉磐等人的從叔,親自過來迎接他們。 劉闔一臉不滿,道:“明明能從官方之路進來,你們幾個偏要遞送引子和那些學子一同進來,作甚?作甚?看到什么了?有甚好看的?” 劉琦微笑道:“叔父,說實話還真是看到不少東西。” “休要耍貧,速速隨我入座,論經馬上就要開始了。” 劉琦等人隨即在劉闔的指引下,在正坐的劉表左面的幾個側位坐下。 劉表側旁的座位,自然非同一般。 學子們打眼一瞅,就知道這幾個年輕人身份不一般,不過卻不知道他們都是誰。 而適才在學宮外,與劉琦起過爭執的兩名學子田完和夏嬰,此刻看到那幾個小子所坐的位置,臉色都微微有些發綠了。 接下來,便是在場一眾學子們開始論經講演了。 場景的人雖然多,但學宮內的學子們,此刻是沒有發言權力的。 畢竟在場的人除了學子之外,尚有許多五業從事,學宮講師,亦還有當今名士名儒,論經的話題,自然要從他們嘴里來嘮。 毫無疑問,論述的題目自然還是要從漢朝學科最傳統的《詩》《書》《易》《禮》《春秋》開始。 在場大部分有名氣的學者,皆是近些年在官方被認定為名士的學者,通俗點說,一般能夠被官方所承認的學者名士,在漢朝一般也就是今文學者。 今文身為官學,在太學被延習百年,自然是有著非常深厚的底蘊,再加上今文以注釋五經為主,經過百年沉淀,幾乎各家各派都用了無數的文字,將五經中的每一句都做出了詳細的注解與批示,而傳至下一代,又會用新的批示和注解,去解釋上一代用來解釋五經的批示……說白了也就是用批示來解釋批示。 這在劉琦聽來,就猶如老太太的裹腳布一樣……又臭又長,著實是沒意思的緊。 雖然聽著無聊,但劉琦似乎看出了一點端倪,或者說是他發現了有些不對勁。 在那些今文學究們在向大伙作報告的時候,劉表,宋忠等為首的荊州官學高管,臉色似乎都隱隱有幾分……不屑?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