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張魯搖了搖頭,苦笑道:“有些事,怕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哪些事讓系師覺得我劉琦做事難了?” 張魯長嘆口氣,面上露出了苦笑,他轉頭看向義舍,道:“便就是這義舍,難道府君便能夠在治下大行之么?恐甚難矣。” 劉琦笑了,他明白張魯的話中之意。 其實,張魯所建立的這個義舍,在一定的方面而言,和漢朝的官方驛館屬于一種機構。 但由于漢朝文化環境的特殊性,張魯的義舍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很容易被漢朝的官方人員厭惡的。 鄉亭中的亭驛,縣內的驛館等設施,在漢朝一則承擔了送信的職能,二則最主要,就是承擔了當地招待所的職能。 但由于條件有限,鄉亭乃是于縣中的驛館,所能夠提供的食宿,都是極為有限的。 畢竟社會條件和資源生產力都在這擺著呢……一千八年前,出門怎可能隨意遍地找到賓館或是酒店呢?能有個窩棚就不錯了。 因此,各地的驛館在接受從四面八方而來的人,一定會在當中擇選最適合居住的人,至于剩下的,不論驛館中有沒有地方,統統都會被拒之門外。 至于這個擇選的標準,可以說是非常的簡單。 基本上,驛館與亭驛的門房,都是對往來上任的官吏以及有一定背景的門閥敞開著,而剩余的那些身份和家族相對不濟的人,想要邁進驛館的門檻,跟他們邁進太學的門檻一樣困難。 哪怕就是他們有錢,驛館的大門也不會對他們敞開,他們唯有花錢住在旁邊的鄉間民舍,擠一擠矮小的土床……只是因為他們的身份不濟。 劉琦鄭重言道:“張系師,實不相瞞,其實我早就想在轄境內,敕資建立類似于義舍這樣的地方用以招待四方來人……對劉某而言,不論身份,不論人品,只要是有能力有才華的人,來了我荊楚之境,便皆可以提供食宿。” “府君當真這樣想?您如此行事所圖為何?”張魯也不是傻子,自然是明白劉琦這般行事必然是又他的想法。 劉琦淡淡一笑,道:“其實也不是為了什么,只不過是天下大亂,寒門子弟若往荊州,恐不受重用,更兼不會受到款待,用這個義舍,聊慰天下寒門之心,確實是我的夙愿。” 張魯似乎有些明白了:“天下擾攘,不只是普通的齊民黔首,便是經學子弟,亦多有遷移州郡者,但相比于那些上進的寒門,有門路的士族子弟自然是會受到驛館更多的款待……府君是想收攬寒門之心?”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