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就眼下的時局來看,這位南陽劉府君雖不是諸郡守中勢力最強的一位,但絕對是可以給予自己回報最高的一位。 這對劉曄而言便足夠了。 劉曄對劉琦示以忠誠:“待此間事了,曄回返九江,在兩淮之地替府君物色俊秀人物,待翌日時機一到,自當歸附于府君帳下。” 劉琦緩緩額首。 “有勞子揚思慮的這般周全。” …… 丹陽郡的治所是在宛陵縣。 而宛陵縣的轄境,正是從吳縣前往廬江的必經要道,眼下孫堅的小舅子吳景和徐州刺史陶謙的軍隊,還偏偏就是駐扎在此處。 只有打敗宛陵縣的吳景軍和陶謙軍,才能順利的迎接劉繇西歸。 但與陳蘭和橋蕤的軍隊相比,陶謙和吳景的軍隊卻不是那么好對付了。 吳景的軍隊是孫堅給予他的一支偏師,當中的士卒皆是跟隨孫堅南征北戰的孫家軍銳士, 而陶謙的丹陽精兵,更加甲冠天下的強兵。 劉琦軍抵達了丹陽郡境后,暫時駐兵于臨縣,他命諸將休整兵馬,依依東望宛陵,準備隨時向宛陵發動進攻。 劉琦入駐丹陽郡的消息傳到宛陵后,占據宛陵自立為丹陽郡守的吳景立刻便去找陶謙商議。 他來到駐扎在宛陵城外的陶謙軍營中,卻并沒有找到陶謙,在仔細詢問過后,方知陶謙目下前往宛陵縣周邊的淮水去了。 吳景不敢耽擱,立刻又去淮水邊找他。 陶謙年近六旬,須發半黑半白,臉上褶皺不少,但身體卻依舊健朗,身著重甲也不見佝僂,他站在淮河之邊,遙望著水面上的濤濤浪花,似是陷入了沉思。 不多時,卻見一名戰將匆匆的來到陶謙身邊,乃是替其統領丹陽精兵的丹陽籍司馬,許耽。 “使君,吳府君適才去咱們的大營找您,他沒有見到人,眼下正奔著河畔而來,說是有要事相商。” “哼……”陶謙瞇起眼,低低地哼了一聲:“還能有什么要事?不過是劉景升之子率兵來丹陽境內慌了神而已,還說什么相商。” 說罷,卻見陶謙仰頭看向天空,閉氣眼睛靜靜的感受了半晌,道:“起風了……” 許耽在他身后,表情似有猶豫道:“使君,那劉琦率兵來了丹陽郡,其意未明,咱們跟他,到底要不要打?” “為什么不打?”陶謙突然睜開眼睛,表情略顯陰沉:“人家都欺負上門了,若是一味避戰,豈不折卻銳氣?” 許耽言道:“可是使君到這里來的目地,卻并非是為了要跟荊州軍交手的……” 陶謙嗤笑一聲,道:“不錯,老夫來丹陽郡,確實不是想來打仗的,但是周昕、劉琦這些人若在丹陽境內,老夫的大事怕是也辦不成……不管了,該戰便要戰,誰讓那劉伯瑜自己不知趣,非要往丹陽郡來湊壞老夫的好事,老夫給這豎子些教訓也是應該。” “諾!”許耽亦是丹陽軍出身,自然不是怕事的人,見陶謙心意已決,隨即領命。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