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向丹陽郡行軍的路上,劉琦與劉曄在李典的引薦下見了面。 二人雖然是初次相見,但由于事先都彼此聽說過對方的聲名,再加上二人皆為劉氏宗親中年輕一輩的佼佼者,今日雖是初見,但彼此之間卻也不會感到陌生,二人就猶如認識多年的好友一樣,很是熟稔。 “我雖然與子揚乃是初見,但不知為何,今番一見仿若是見到了多年未見的老友一般……這或許便是性情相投吧?”劉琦真心實意的對劉曄道。 劉曄在馬上向著劉琦一拱手,欠身道:“曄對府君,也是神往已久,在各地的劉氏宗親中,年輕一輩論及聲名與功業,目下自當以府君為最。” 劉琦輕輕的一甩馬鞭子,意氣風發地道:“既然你我彼此慕名,子揚何不來隨我來荊楚之地?你我共同扶保天子,做一番大事業,如何?” 劉曄并沒有著急回答,他只是低下了頭,認認真真的捋順著腦中的思路,權衡個中利弊。 少時,卻見劉曄道:“府君名義上雖為兩千石郡守,但目下并未能立足于南陽,如此這般,曄若是隨府君往襄陽,那究竟是效力于鎮南將軍,還是效力于府君?” 劉琦聞言沒說話。 他的心中此刻也在來回掂量著。 劉曄繼續的認真道:“一筆寫不出兩個劉字,府君與劉荊州乃是父子,荊州基業百年之后,自是會有府君替劉荊州經營,此乃常理自無多言,然目下府君身為南陽郡守,基業卻在南陽郡,與荊州其他郡縣無關,然這南陽之地尚在旁人之手……似這般情況,依在下看來,卻還未到某入荊州之時,不然待日后府君攻克了南陽郡,曄人在襄陽任職,府君又當如何向劉荊州提出讓曄離開襄陽?劉荊州若不放人,曄與府君又當如何?” “此言在理。”劉琦出言肯定了劉曄所指出的問題所在。 這件事不僅僅是針對劉曄,也針對其他人。 不論劉表跟自己有多親,但荊州畢竟還是他爹的地頭,他想用哪些人,使哪些兵將,還是得由劉表全權授權。 就目下這種情況來看,劉琦尚不算是獨立的。 只有當他真正的走出襄陽,到一塊屬于他自己的領地上時,那里才算是真正屬于劉琦的基業。 也只有那時,他才能更方便的去組建屬于他自己的班底。 想通了這一點之后,劉琦方道:“子揚此言沒錯,眼下讓子揚投我確非良機。” 劉曄很是認真地對劉琦道:“曄年紀雖輕,但淮中一帶的宗親名士亦是見過不少,便是不曾見過,也曾多有耳聞,然在劉曄看來,眼下宗親之中,實未有如府君一般高瞻遠矚魄力果決之人,依曄度之,當今天下,能扶漢興劉者,必為府君。” 這話捧的有點高了,但對于劉琦來說并無所謂。 劉曄怎么夸,他就怎么聽著就行……知道他是拍馬屁,別太當真就行。 劉琦知道,劉曄想要投靠自己的真實目地其實不復雜,一則自己雖然是郡守,但卻沒有領地,身邊的兵馬將領都是劉表的,在旁人眼中屬于白板一塊,以劉曄的眼光,自然是知道在這樣的時機投效劉琦,日后一旦劉琦發達了,那他便等同于劉琦的班底人馬,其所收獲的效益實在難以估量。 再加上劉曄和劉琦還是同宗,關系比起其他的士族,日后自然會更加的融洽親密。 劉曄身為宗親但其本人并沒有割據一方的野心,但他好歹也是淮中名士,內心深處自然還是想做一番大事的。 做大事需投明主。 何為明主? 不是最強的那位,而是最合適自己的那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