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朝廷稱所有活著的韃靼人都要流放東南亞,說過就要算數,但官字上下兩把口,解釋權在朝廷,反正都能說得通。 韃靼人中,譚泰是個強硬派,主張與明人血戰到底,他冷笑道:“明清兩國交戰,仇怨深如大海,爾等竟有如此優待條件,只怕是存心不善,我們萬萬不能相信你們!” 諸韃靼人也是半信半疑,張家玉從容道:“你們先大汗黃臺吉曾經有言‘歸降之地土,即我地土;歸降之民,即我民人’,又有‘“皆吾赤子,束歸之后,自當加以恩養’!你們這等人(蠻夷)可做得到,我們領袖自然更勝一籌!” “當你們強盛時,我們堅強,當你們失敗后,我們寬恕!”張家玉直截了當地道:“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來就貫穿和諧與寬恕之道,遇到仁慈的領袖,是你們的幸運。” 啊!來自天朝的紅小兵,是知道那個偉大的政黨是如何擁有比海洋還要遼闊的胸懷,她在對待曾經雙手沾滿中國軍民鮮血的倭軍戰俘和投誠、起義的倭軍官兵的問題上,是不作侮辱和殺害倭軍戰俘,并給予優待。 對于倭軍官兵的改造非常成功,絕大部分的倭國戰犯認識了自己的罪過,懺悔自己的罪行,在回國后都成為了中日友好往來的使者。 殺死俘虜不難,但把俘虜從“魔鬼”變成“人”,可稱得上是功德無量! 張家玉說得如此的理直氣壯,屋內靜了下來。 所有的韃靼人竟然感覺羞愧,沒人再作聲,不再置疑他的誠意! 索尼請張家玉離開先去休息,待明國使臣們離開后,韃靼人高層召開會議,決定是戰還是降。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