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現場的觀眾們只感覺,這是自己參加過最不同的一次音樂會了。 畢竟,能夠前來參加古典音樂會的人,就算是再外行,音樂方面的知識也絕對有一定的基礎。 對于一些音樂上的了解,肯定要更高。 即使也有少數附庸風雅的“暴發戶”,但也能聽出這一場演出的不同。 雖然不至于愛上李文音,愛上華國的音樂,但產生好奇是肯定的。 霍華德看著身邊觀眾們的反應,臉色變得更加難看了。 當然,演出尚未停止。 李文音側過身,將中間圓臺的主位讓出。 另外兩名老者也走到中間,與李文音相視一笑。 持笛老者站在左側,李文音側著盤坐在右。 站在了中位的,正是民樂團的團長吳建坤。 此時的吳建坤,手里捧著一個小壺。 似乎是一種樂器。 “那是什么?!好古怪的樂器啊!” “真的是太神奇了!” 觀眾們有些忍不住交流著。 但隨著樂曲的響起,大廳驀然寂靜了起來。 《千古風流》! 華國的觀眾們,看到主位上的吳建坤團長,手里捧著的小壺,頓時一陣發愣。 這是什么奇奇怪怪的東西?! 這一次,似乎沒有網友作科普了。 華國一家平平無奇的居住樓中,正在笑呵呵陪著小孫女看音樂會的老者,突然渾身僵硬,眼眶一瞬之間便變紅,猛地站起身,盯著電視中的這個小壺。 “爺爺,你怎么了?!” 今年已經十七八歲的小孫女,從未見過爺爺這樣失態過。 “這是.......這是塤啊!” 老者忍不住顫抖了起來,淚水開始從眼角滑落。 “熏?熏什么?” 小姑娘頓時一陣發懵。 激動的老者緊緊的抓著木椅上的把手,嘴唇微微顫抖著說道。 “妞啊,介叫做塤,是俺們華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啊!” 小姑娘似乎還有些許發懵。 但此時音樂卻依舊驟然響起。 空靈的笛聲響起。 急促的氣沖音傳來,空虛的吹氣聲仿佛帶有一絲來自遠古的孤寂。 低沉的大提琴隨之響起,沉穩厚重的低音,與空靈的笛子高音,仿若一個天,一個地。 隱隱之中,似乎傳來了鳥鳴。 弦樂的長音后,吳建坤手捧的小壺,塤,也端在嘴邊,緩緩的吹響。 倦鳥歸巢,仙鹿呦呦! 經歷了笛子與大提琴這一高一低的音色對比后,塤的聲音,竟然如此的溫柔醇厚。 “塤,是咱們華夏三千多年前,八音之一的土音啊!” 老者的眼淚止不住的流淌著。 “妞啊,你知道嗎,塤,已經有七千多年的歷史了!我居然還能看到,華國有人將塤這件樂器,帶上國外的舞臺!” 正五聲,調六律,剛柔必中,輕奪迷失,將金石以同恭,啟笙竿于而啟批極! 塤的地位,不次于鐘磬! 這件樂器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 人們在蠻荒的時代狩獵! 用塤以模仿動物的鳴叫,以此來吸引獵物! 最早出土的文物甚至直指七千年前! 有文物可考證的最早年代,商代,便有它的痕跡。 幾千年的發展,塤的身上,孔越來越多,吹奏的技巧也越來越多。 春秋戰國更是廣泛將其運用在宮廷禮樂之中! 只不過,在傳承幾千年后,在清朝之際。 便已經傳承斷代! 失傳! 只不過,雖然斷代,但在清朝之際,有吳姓人家,偶然得到了一個塤,考察文獻,重新的復制出了這淳樸厚重的古聲。 塤也便有驚無險的繼續傳承了下去。 直至后來的動亂年代,不斷的面臨著斷層,失傳。 但均被一代代的人,繼承了下來。 薪火相傳! 直到現代! 但雖仍有傳承,卻已經岌岌可危。 現在的華國人,又有多少認識塤的? 甚至看到這個字,讀成隕的都有! 這件在華國音樂史中無比重要的樂器,幾乎可以說是瀕臨滅絕! 所幸,國家正在大力的發展著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而李文音,自然要當仁不讓的走在前方,至少要讓人們直到,華國有一個貫穿了歷史的奇妙樂器,叫做塤! 起承低音,潤色高音! 承上啟下之土音! ----------- 老者此時無比的激動,顫顫巍巍的來到了書房之中。 從一個不起眼,卻視若珍寶的盒子里,拿出了一個破爛的陶瓷罐。 陶罐仿佛是一個小壺,頂部開口,四周有幾個小孔,微微有些發裂。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