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老者聞言愣了愣,旋即微微一笑,似是想起了諸多往事,心中感慨萬千,口氣也漸漸變得平和有度。 外界關于他那番傳聞雖是事實,不過多少有些夸大其詞——當年他的確于余姚城外一人戰一軍,也的確一戰成名。但非要說起來,當時之事也非如今世人所傳揚那般。 “沒有伏尸三百里?那是……?” “當年老夫剛證道入圣不久,心性不堅;那裘莆原是浙江剡縣人,出身于貧苦農家,早年除卻販賣私鹽,偶爾還行那打家劫舍之事。當然,他為人如何老夫并不在意,大中十三年,此人率數百民眾于象山起事,而那時老夫正好在浙江一帶訪友,故有所耳聞。” 聽陳遙問起此事,老者稍作停頓,便講起了當年那段往事。而聽他此番講述,在陳遙看來,事情的經過其實并不復雜,或者說,是裘莆這人的運氣實在不怎么樣。 世人說起唐末農民起義,最先想到的無非就是黃巢,一首《不第后賦菊》更是流傳千古;但很多人其實不知道,真正拉開大唐王朝覆滅挽歌之人,其實是這裘莆。 他在一定意義上給后來的王仙芝以及黃巢開了個不錯的先河,并且還樹立了好榜樣。 但相對于黃巢轟轟烈烈殺入長安建立大齊政權,無論是王仙芝還是裘莆,其事跡其實很少為人所知,畢竟自古成王敗寇,黃巢之所以最后失敗卻依舊名氣響亮,最重要的一點,便是黃巢起義的時間比裘王二人要持久得多。 時間越持久,鬧得動靜便越大;鬧得動靜越大,影響則越深遠。有了深遠的影響,自然而然便會被世人所熟知。 而這裘莆與王仙芝一樣,都屬于創業未到而早早歸西的命,其人其事短暫如天際流星,不具有波瀾壯闊的故事性,不為人知也屬常理。只是陳遙沒想到,裘莆起義造反這驚鴻一筆,居然是葬送在了面前呂公手里。 聽老先生講敘,當年裘莆聽從了軍師劉暀之言,自剡縣西北剡溪邊借用了韓信半渡而擊之計,斬殺了浙東觀察使鄭祗德手下三員大將,致使唐軍全軍覆沒。經此一役,裘莆聲威大震,各處亡命之徒、販夫走卒、土匪強盜紛紛加入,不久這支義軍便擴充至三萬余人。 人多力量便大,裘浦也不含糊,隨即分兵軍攻下衢、婺、臺、明各州,他自己更是率兵攻取上虞、余姚、慈溪、奉化和寧海,一路攻城略地,勢如破竹。 世人皆言舞臺多大心就有多大,裘浦的舞臺很大,但心卻不然。在攻下寧海之后,裘浦手中剛不過幾萬兵馬,連腳跟都未站穩,便自稱天下都知兵馬使,不僅自己鑄造了玉璽,還改元“羅平”,雖未正式稱帝,卻儼然已將自己立為了這一方天地的九五之尊。 說起來造反這種事目標一般而言都是奪皇帝天下,在此之前一切都是鏡花水月,可惜這裘浦起事時的目標……僅僅只是“華服珍饈,金銀珠寶,前呼后擁”而已。 人一旦不思進取,滅亡之勢便會如洪水猛獸一般洶涌而至,而為裘浦帶來這滔天巨浪者,便是王式。 王式本任安南都護,為平定裘浦暴動,朝廷特意將他從安南調回,委以浙東觀察使重任。 這人在歷史上是個人才,只用了很短的時間便了瓦解裘浦的羅平軍,繼而收復浙東各州;之后更是將裘浦及其骨干人員圍困于剡縣,最后用計將裘浦擒住,后解送長安梟首。 至此,轟轟烈烈的羅平起事歷時半年便被平息。 而這一切又和呂公有什么關系呢?事情正是發生在裘浦率軍攻克余姚之時。 余姚自古便被稱為“文獻名邦”,自古可謂人才輩出——漢代的嚴子陵,明代的謝遷、陳贄、王守仁,明末清初的朱舜水、黃宗羲等都出自余姚。而在唐代,余姚還曾出過虞世南這樣官拜秘書監、賜禮部尚書的大才。 也正因如此,較之柔情悱惻的江南水鄉,余姚一直以來也很受文人青睞,而呂公當年便是專程趕赴余姚拜會舊友,只是不料恰好趕上裘浦起事。 呂公當年可謂天之驕子,憑藉一身才氣登頂證道;可即便已成入世仙人境界,當他火急火燎趕到余姚之時,裘浦大軍已是碾過余姚向別處進發。當初的文獻名邦經過戰火的洗禮,只剩下殘垣斷壁,哀鴻四野;而呂公至交一家也因幫助守城將士而在破城之時遭裘浦大軍無情屠戮。全家四十余口,一人不留。 呂公當時跪倒在故友已成廢墟的庭院前,足足待了三天三夜,那三天三夜沒人知道他在想什么。而在七日之后,為躲避王式的討賊大軍,裘浦率萬余殘部慌不擇路按原路撤退,在抵達已近廢墟的余姚時,裘浦便遇到了他那短暫一生中最大一次潰敗。 遠遠便能遙見余姚城頭,經過上一次激戰,余姚當下已無唐軍把守,城墻破損坍塌不在話下,城中過了這么多日仍能見滾滾濃煙沖天而起—— 但這些都不重要,裘浦當時看見的,是一老者巍然立于城頭,如天神下凡一般。 此人正是呂公,他當時左手覆一柄文曲劍,右手持天樞毫,神情淡然,古井無波,風卷起城中濃煙,卷起他那三寸長髯,也卷起他手中那柄烏黑亮澤的天樞毫毫端,衣袂飄揚,宛若仙人。 呂公知道裘浦會再次奔襲余姚,而他等的,便是裘浦。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