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小友不必多慮,其余事宜老夫已是安排妥當,小友只需在城破之日帶他們離開此地便可。”大概是看出陳遙心中所慮,老者微微一笑,寬慰道。 “如、如此,學生便恭敬不如從命了?!甭劼犂险咭延邪才?,陳遙無法,只得叉手作揖,接下了這燙手山芋。 “多謝小友成全。”老者此間全然沒有在世圣人的架子,見陳遙應允,當即哈哈一笑,揮手示意陳遙上前,“來,區區薄禮,聊表老夫心意?!? 說著,便自懷中掏出一檀木小盒放于憑幾之上,示意陳遙上前收取。 陳遙不知老先生這是要做什么,大概是見自己應允所以老先生有什么東西相送。見其招呼自己,陳遙便恭敬上前,低頭細看,卻不知是何物。 老者將檀木匣子打開,其內赫然躺有一桿毛錐。 毛錐自然也就是毛筆,只不過與現代毛筆稍稍有些不同。呂公這支毛錐質地算不上個精良,入眼甚是普通。但寶物自晦,這毛錐粗看之下雖無何驚艷之處,但陳遙卻能感受得到其上所散發出來的威懾之力——毫無疑問,這是件寶物。 “先生這是……” 陳遙不解,脫口問道。 “此為天樞毫,桿身乃昆侖山九陰玄木所制,筆毫則為大禹三寸長髯所成,乃當年大禹治水劃定天下河流所用,為上古神器。此物自始皇一統天下時起,便在歷代以儒證道入圣者手中代代相傳,屬我儒家四禮器之一;如今天下將亂,儒道難存,老夫便將此物傳贈與你,也算不辜負了先賢們的囑托?!? “先生這萬萬使不得!” 陳遙一聽頭都大了,他本來以為這匣子里就是桿文人吟詩作賦時用的尋常毛筆,再不濟無非就是當今圣人所用,價值翻幾翻的東西,老先生將此貼身物品送于自己,大概可能也許是想讓自己用此換些黃白之物,也好做逃命路上使喚,不想這一出手便是上古神器,而且還是世代儒圣相傳的圣物,這他娘的怎么換錢? 不僅不能換錢,而且從意義上講,這還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了——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要知道陳遙可不是什么大儒,還儒圣,連個嚴格意義上的讀書人都不算,陳遙就是一乞丐??! 啊不,就算是任過行軍司馬,不過當下認真說起來,也就是個無業游民而已,如此,怎能受老者如此大禮?這萬萬使不得。 見陳遙神情一駭,老者哈哈大笑,擺手說道,“哎,小友莫要推辭,老夫觀你面相,不日當會入道,若有這天樞毫在手,豈不如虎添翼?” 不日入道?這什么意思? 陳遙聞言大為不解,他突然想起許多事——當初隨魚寒酥等人入堂聽課,陳遙其實也懷有問道求解之心,只是當時老先生并未挽留自己,如今既然又說起這些事,陳遙覺得當下便是開口詢問的最佳良機,當仔細詢問才是。 念及此,陳遙當即叉手見禮,也不客氣,收了憑幾上那檀木匣子,又再度作揖,開口問道。 “先生在上,受學生一拜。學生此間心存諸多疑慮,還望先生一一開解點惑?!? 俗話都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上一次見面,呂公便讓自己入堂聽講,這一次又出手贈送神器,光憑這兩點,陳遙稱其一聲先生、謙稱自己一聲學生倒也不足為過。而當下話題更是已至關鍵處,若想虛心請教,禮節自是不在話下。 老者對陳遙的態度很是滿意,手捻胡須點頭示意,“不知小友有何疑慮,不妨一一道來。” 陳遙想問什么? 陳遙想問的太多了。 稍作思忖,他便先問起了自己之前某個比較在意問題。 “敢問先生,學生曾聽世人說起過先生揮毫據敵一事,不知先生……是如何做到的?” 陳遙問的,便是先前從魚家仆從嘴里聽到的那句“揮毫伏尸三百里”。他對此事極為好奇,都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但很顯然,這個世界里的讀書人若論拳頭那絕非一般人可比,甚至連許多武將都不遑多讓,這就很有意思了; 另外退一步講,若面前老者真如傳聞中所言,揮手便能斬敵無算,那濮州城外一群烏合之眾在其眼中又算得了什么?如此,又何需以身殉國,仗義死節? “小友說的,可是那裘莆起事、余姚城外制敵一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