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二天的會議果然很精彩…… 在座的都是極精明的人,昨天隋波已經點明了: 一,聚焦主業的市場機會和戰略; 二、新的市場機會不是不行,但必須是成長性足夠高,能夠成為核心主業的…… 這種情況下, 像什么市場上現在熱門的那些web2.0的概念,rss、sns之類的,其實都是社交網絡的一些“變形”功能而已。 除了增加了一些用戶創造內容和分享的概念之外,也沒什么新鮮的。 完全支撐不起一個龐大的市場,也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 大家都默契的,不再將重點放在這些方面。 反而在一些重點戰略上,爭論的非常厲害! 這種能夠在隋波、所有集團大佬面前,表現的機會并不多…… 尤其是那些新加入體系的“空降”高管。 他們來的比較晚,已經融入不了隋波的兩個核心圈子: “帝大+水木”的大學創始團隊圈、張奕+宋健為首的“投行+方正(聯想)”圈。 易趣系現在儼然已經是國內互聯網的“霸主”,那些副總裁們都有“上進心”??! 這時候,就是最佳的表現場合。 在電商、搜索、社交三個核心業務上, 幾乎每一個大的戰略,大家都積極發言,參與討論,提出了眾多的問題、意見、新的想法…… 比如,就拿電商的“新零售”戰略來說。 這是隋波去年在易趣大促時,提出的一個新“戰略”。 其實說實話, 在2004年這個時間點上,這個戰略的確是有點太超前了! 前世老馬提出“新零售”概念的時候, 正是傳統電商由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終端大范圍普及,所帶來的用戶增長以及流量紅利正逐漸萎縮,傳統電商所面臨的增長“瓶頸”開始顯現。 為了繼續保持電商業務的增長,只能把目光投入線下…… 而現在, 無論是互聯網還是電商業務,都還處于爆發前夕的飛速發展時期。 光是把“電商”這個主業做好,就很不容易了…… 這時候涉足線下, 也不是不行,但對易趣整體的管理能力和資源分配,考驗非常大! 當然,如果真的能夠在現在開始,就對“線上+線下”的模式有所突破, 那易趣就會比最大的競爭對手亞馬遜,更早的進行對傳統商業的變革。 產生的收益,也無疑是巨大的! 就連隋波自己,也沒有太成型的想法和具體的策略,只是想試一試行不行…… 這些高管們也都能夠看到其中的一些問題和機會。 所以,對于到底該怎么搞“新零售”,大家就展開了非常激烈的討論: 比如在線上和線下到底該怎么協同的問題上,就產生了多個分歧: 李欣從這次易趣大促和國美的競爭中,敏銳的看到了渠道對廠商的控制力在加強。 他在張奕提出的“大規模定制”基礎上, 更加激進的提出:收購小品牌廠商,打造“易趣”自有品牌! 他舉了沃爾瑪的例子, 認為憑借自有品牌,易趣可以在不提高價格的情況下,擴大邊際利潤率,而且這還能對供應商產生更大的影響力,為用戶提供更優惠的產品。 甚至李欣還根據平臺的數據分析,將自有品牌的目標定在:小家電、mp3等消費電子、手機、日用品等品類。 而比沃爾瑪的傳統銷售模式,易趣作為電商更有優勢。 可以采用線上營銷,線上和線下渠道同時上線銷售,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這一點上,黃海卻有不同意見。 他認為作為平臺,不能即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 這會引起一些合作伙伴的擔憂,從而選擇其他平臺,給競爭對手留出了發展擴張的機會。 兩人的爭論很激烈,但隋波卻沒有制止。 他坐在上首思考著: 這兩人的分歧點,其實是渠道和平臺之爭。 易趣+淘寶的商業模式,其實和前世阿里的天貓+淘寶不同…… 阿里的天貓是從淘寶中誕生的,實際上就是淘寶的升級,通過正牌廠商開旗艦店的方式,來實現b2c。 天貓的本質上,依然是類似淘寶一樣的平臺,本身并不是零售商。 而現在的易趣,走的是京東模式,自營為主。 本質上就是傳統零售商的線上版,而不是平臺。 這個問題在前期還不明顯, 但當規模上來了之后,易趣的“重”和淘寶的“輕”,就必須要有不同的戰略方向了…… 他心里有了些想法,不過沒著急說。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