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如玉 第六十二回 家聲弦誦-《誅魘》
第(2/3)頁
香飄瓜果田園樂,耕讀傳家儉約縈。
【這一脈文風直延續到封建社會結束。在明代,書院教育已被傳播到日本、韓國、東南亞,甚至文藝復興后期的意大利。清咸豐年初,山陰周師濂慕名尋訪鹿門書院時,書院仍書聲朗朗,作為讀書人的他懷著激動的心情,在詩中寫道:“規叔東萊曾講學,至今弦誦繼家聲。”】
【書院以科舉教育聞名,培養出來的人才是維護封建統治的,每當生國難,書院都有學子挺身而出。但到了近代,培養封建統治人才的書院反而出了許多掘墓人才。清末民初,書院學生中有不少人突破舊式教育的局限,參加了同盟會成為跟隨孫文先生的革命志士,也成為封建社會的掘墓人。】
斯人雖已逝,宋理學各家爭鳴的光輝,也漸因朱熹的學說被統治者精心粉飾而揚光大,在明朝這個年代已成社會主流,好在,鹿門書院以“呂學”為底蘊,繼承了“不私一說,兼取其長”的為學之道,講學上并不照搬原文和詞語,而是更注重旨意的闡述,往往是娓娓道來,條理自然,又深入淺出,深受學者追捧。
“那么,所謂的‘格物致知’,誰知從何而來?”課堂上,一位儒雅先生春風滿面,提問著在座的學者,別看此人年紀不過三十一二,可在這鹿門書院做理學先生,可見不凡,其名“仰行先生”取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先生,出自《大學》。”堂下,已有學生作答。
“唔,那就請你來頌一遍吧。”仰行先生笑吟吟的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學生搖頭晃腦,十分流利,仰行先生似也十分享受,閉著眼搖晃著,彷如聽著絕美的戲曲入定。
誰知那學生停在此處,不再朗誦下去,仰行先生卻是仍自閉目著,只是等了一會仍不聞下文,眉頭一皺,雙眼瞪起,佯怒道“然后呢?就這完了?”學生見了,舌頭一吐,愣在那里,顯是已經忘了該怎么接上,待到他人提醒,方才續下去。
“是了,我們做學問,要有始有終,萬不可半途而廢,你,課后將《大學》默上兩遍,分別以秦體和漢隸寫就,不可馬虎!”仰行先生道,用兩種字體書寫,顯然十分了解學生應對罰寫時采取的“一手執兩筆”策略,“后人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稱為儒家‘八目’,可見儒家認為,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在于格物和致知。”
“那么‘格’,意為法則與標準,所謂‘格物’,則是遵照法則、標準來限止物與事;所以我們所能做到的最為基礎的格物,便是遵做個從法紀行事的大明子民。”仰行先生深入淺出道,“不過,在這個講堂中,曾經有一位圣人,提出了他六個字的理學觀點,誰知道?”
“是朱文公的‘存天理、滅人欲’,他認為天下萬物其中都蘊含了無窮道理,一旦通理,便盡知天下萬物萬事,胸懷寬廣,寵辱不驚,無懼無畏。”另一位學生答道。
“這世間還有這等人物?不錯,不錯!”秦慕風心底,顓虛的聲音再度響起,似是對“滅人欲”一說極為贊揚——“沒有七情六欲的還算是人么!”秦慕風向心底怒斥道,“你以為誰都和你一樣沒心沒肺啊!老子在這聽課,你給我安靜點!”
“喲呵,小子,又開始狂了?信不信我讓你……”——“張一楓,想什么呢?”顓虛話未說完,卻被仰行先生從不耐的神色中瞧出端倪,當場點名。
“都是你干的好事!”秦慕風往心底撇了一句,旋即眼珠一轉,“我在想幼時遇見的一位儒雅先生,旁人卻嘲弄他格竹。”自是想起年少時王守仁與那王將軍對峙的情形。
“哦?”仰行先生反倒大吃一驚,“你說的可是那龍場悟道的陽明先生?”
“不錯,正是他。”秦慕風答道。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清县|
阿拉善右旗|
洛浦县|
常山县|
北辰区|
阿瓦提县|
昌吉市|
嘉义市|
普定县|
资兴市|
濮阳县|
长兴县|
门头沟区|
拜城县|
阜宁县|
邮箱|
万山特区|
汝阳县|
抚远县|
三穗县|
东乡|
茌平县|
科技|
定远县|
渭源县|
屏南县|
大关县|
运城市|
江永县|
增城市|
通渭县|
山东|
永和县|
石台县|
南靖县|
兰考县|
仙居县|
集贤县|
桃园市|
晋宁县|
汝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