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又與眾人揮手告別。
一行五人牽馬下船進入古渡。
和之前所過的古渡口大同小異,過往船只,夜宿于此,因為水運,漸漸人氣鼎沸,形成一座小鎮。
眼下亦是如此。
天色將夜,來往的大小船只紛紛入港。
過了江津渡,再往前一段水流湍急,江底暗礁巨石無數,就是經驗再老道的船把頭也不敢輕易在夜里走船。
所以大都會選擇在江津渡過夜。
小鎮上吃口熱呼飯。
還能補給下米糧。
等第二天一早,天亮了再啟程。
除了他們外,世世代代住在此地靠水吃水的漁民。
這會也趁著天黑前歸來。
帶著大網魚獲。
站在船頭上吆喝著。
還未上岸。
早早就有附近酒樓、餐館或者鎮上居民在等著。
剛出水的江魚,最是新鮮,簡單處理下,或炸或煮,撒點鹽,外加幾顆辣子,就是一道珍饈美味。
幾人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有些被氣氛感染。
“掌柜的,有頭鐵牛。”
昆侖走在最前,高頭大馬,光是站在那,就給人一股驚人的壓迫感。
這年頭亂世里頭,因為營養不良,個子普遍不高。
近兩米高的他,無論放在哪都是最為醒目的存在。
一路上,不知引來多少驚嘆的目光。
有趁著人多,藏在人群里想著渾水摸魚的老榮佛爺,看到他都下意識老實起來,就算是生面孔,但這架勢,真被抓到打斷手也是活該。
等走過岸邊。
昆侖忽然指著前方,眉眼間閃過一絲驚奇。
幾個人跟上前一看。
古渡口,與小鎮相連的岸邊,赫然矗立著一尊鐵牛,腳下踏著一塊礁石,雙眸炯炯有神,氣勢恢宏。
“鎮水獸!”
陳玉樓挑了挑眉。
前段時日,過黃河時他們才聊起過,沒想到在此處倒是見到了。
鐵牛背上被摸的錚亮一片,猶如一方銅鏡。
幾個小孩,圍在一旁嬉戲打鬧。
甚至還能見到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家,一臉恭敬的摸著牛背,口中念念有詞,聽著無外乎祈求庇護無病無災一類的話。
除此外,鐵牛腳邊樹著一塊石碑。
借著微暗的天光,陳玉樓湊上前看了看,才發現這尊鐵牛鑄造于明初。
因為山洪爆發,年年水患。
當時在任的巡撫,途徑此地,聽人說是水蛟作亂,特地撥下官銀,又在民間籌措,請了能工巧匠鑄造,以此鎮住滔天洪水。
也因此,此處小鎮又被稱之為牛溪鎮。
“快六七百年了,還能保存的如此之好,用料確實扎實。”
輕輕拍了下,一股厚重感撲面而來。
陳玉樓忍不住感慨道。
要知道,銅鐵之物,最是容易銹蝕腐壞,而且此處還是靠近江邊,水氣深重,存放尤其不易。
牽馬駐足看了一陣。
幾個人不再耽誤,紛紛跳上馬背,穿過古鎮,直奔東邊而去。
都不用問路。
青城山主峰高聳入云,這一片雖然山勢連綿,崇山不斷,但老君閣鶴立雞群,一眼就能看的清清楚楚。
入春后,白天比冬日要長不少。
借著斜陽微光,一行人馬不停蹄,總算在天色徹底黑下來前,抵達了青城山外。
一入其中。
眾人便看到山中群峰起伏環繞,林木蔥蘢幽翠。
諸峰環峙曲徑通幽。
也難怪自古以來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最為關鍵的是。
山腳下有丹梯千級,通往最高處的老君閣。
山下官道兩側,有一條古街,酒樓、餐館林立,供給來往山上的游客住宿休息。
騎馬不好登山。
一行人順勢找了個酒樓,將馬寄養,囑咐伙計好好喂養,他們又備了些清水以及食物,萬事俱備后,沿著山下丹梯徑直往上。
與終南山七月封山不同。
青城山常年不禁,游人香客絡繹不絕。
即便已經入夜,山腳下的古街上還能見到不少人,聽口音,遠不止川渝這邊,天南海北的人都有。
其中甚至還有關外的人。
只不過,看他們樣子,神色間難掩蕭瑟憂愁,有種遠在異鄉為異客的感覺。
大概率是從北方逃難來的人。
如今,可不止北方,南方同樣如此,各地軍閥割據,戰火不斷,老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能夠逃命活下來已經殊為不易。
一行人對此已經見怪不怪。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