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穿過古街,從山腳下駐馬臺上徑直向上。 入夜時分下的青城山,比起白日更為幽靜,除卻鳥叫蟲鳴外幾乎再無喧鬧,就算偶有同行的人,也只是隨意打個招呼,便錯身而過,繼續(xù)趕路。 “陳掌柜,這青城山應(yīng)該也屬于道家洞天吧?” 等一行人走到半山腰,找了一處供人休息的亭子坐下,老洋人抬頭看了眼四周,只覺得山中幽境,靈氣深重。 “與終南山并列十大洞天,為第五洞,號曰寶仙九室之天。” “而且,自古就與武當、龍虎、齊云、景福合稱五大仙山,比起太乙山位格更高。” 陳玉樓點點頭,輕聲回應(yīng)道。 青城山在道教中的地位,絲毫不弱于武當和龍虎。 據(jù)說軒轅黃帝時,就有號寧封子之人,在青城山隱居修道,更是向黃帝傳授御風(fēng)云的龍躋之術(shù),黃帝筑壇拜其為五岳丈人,故而青城山又稱丈人山。 山中供奉‘五岳丈人寧封真君’。 除此外,西漢末年,蜀中八仙之一的陰長生入山修行。 此人在丹道上的造詣極為驚人。 幾乎可以稱之為,道家丹鼎派的祖師。 道門流傳的諸多真經(jīng)古法,皆是由他親手修撰,如《太清金液神丹經(jīng)》《周易參同契》《金碧五相類參同契》《陰真君金木火丹論》《陰真君五丹決》。 以金丹、黃白之術(shù)名動天下的抱樸子葛洪,便是傳承的陰長生。 不過,真正奠定青城山為道教名山地位的卻是張道陵。 東漢漢安二年,在寫畢二十四道書兩年后,張道陵從鶴鳴山抵達青城山,在此結(jié)廬修行傳道。 也就是天師洞。 至此。 道教才真正成名。 青城山也自此成為道教四大名山之首。 無數(shù)人慕名而來,結(jié)廬修道。 到了隋唐時,因為帝王家的扶持,這個時代的青城山,實乃‘神仙都會之府’,山上宮觀遍布,高道輩出。 唐僖宗曾命青城山修靈寶道場,羅天大醮,設(shè)醮位兩千四百個。 為歷代之最。 雖然之后數(shù)朝,因為戰(zhàn)禍或者其他緣故,青城山不如前朝興盛,但兩千年來青城道門從未沒落。 北宋時,更是成為道教龍門派圣地。 如今民國。 山上也有大大小小數(shù)十座古觀道宮。 即便比起太乙山上百余道觀的景象略有不如,但也足夠驚人了。 是以,山上香火不斷。 一路看到的香客中,不少人都是自帶香火上山,甚至連夜上山,就是想要趁著天亮?xí)r,燒到第一注頭香。 “難怪了。” 聽到他一番解釋。 身側(cè)幾人都是下意識點了點頭。 也不怪香客如織,幾千年的傳承,哪里是那些小山頭中破觀舊廟能夠比擬。 一路走走歇歇。 足足兩個鐘頭后,一股濃郁的香火味道散開,幾乎融入了漫山之間,不時還能聽見一道道厚重古樸的鐘聲。 到了這一處。 隨行的那些香客明顯激動起來,腳步都快了不少。 “到建福宮了!” 見楊方幾人臉上露出錯愕之色,陳玉樓平靜道。 建福宮便是當年寧封子修行之處。 青城山也是他的道場。 可想而知,建福宮香火之鼎盛,絕大多數(shù)香客都是來此燒香。 即便天色已經(jīng)漆黑。 道觀中仍舊燈火通明。 等他們越過前方幽靜處,一眼望去,古樸蒼重的道觀掩映在古松翠柏之間,依山而建,氣勢恢宏。 門內(nèi)門外。 到處都是人影。 不少人握著點燃的香火,一臉虔誠之色,沖著殿內(nèi)供奉的寧封真君神像不斷祈福,口中低聲喃喃。 “掌柜的,我們要不要?” 見此情形。 昆侖低聲詢問了一句。 畢竟是道家古觀,真君修行之所。 “看看也無妨。” 陳玉樓點點頭。 建福宮位于山腰處,而他們此行的目的地天師洞,則是山巔之上,第三混元頂懸崖峭壁之間,只有一條古棧道可以上下。 走了一夜,入觀燒柱香,就當是歇息歇息。 有他這句吩咐。 其余幾人自然不會拒絕。 當即簡單整理了下衣著,好歹是道家清凈之地,不至于風(fēng)塵仆仆,蓬頭垢面。 越過前門大院,跨過石殿門道。 殿內(nèi)熙熙攘攘。 很難想象,眼下已經(jīng)入夜許久,而且不是寧封真君的誕辰,或者有占醮一類的儀式,就是再尋常不過的日子。 大半夜都有如此之多的人上山燒香。 可想而知,青城山道教之盛。 而陳玉樓答應(yīng)入觀,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