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見他問起,楊方也不敢隱瞞,收起臉上的放松。 他這些年行走江湖,四處拜山切磋,為人放蕩不羈,加上本身性格玩世不恭,一副游俠風(fēng)范。 不過。 自從師傅死去。 他就像是換了個人。 人都沉穩(wěn)了許多,再不似印象里那個吊兒郎當(dāng)?shù)臉幼印? 而從方家山離開。 一路上他就跟隨在昆侖身邊,兩人開始修行七星養(yǎng)氣功。 這也是為何船把頭總不見他的緣故。 對楊方而言,自己在修道上只能算是末進(jìn)晚輩,本就已經(jīng)落后眾人太多,哪還有時間游手好閑,自然是奮起直追。 一天十二個時辰。 恨不得不眠不休。 想著早一日能夠推門入境。 按照陳掌柜的說法,也就是小龍門。 走到那一步,才算是真正登堂入室,成為修行之輩。 “穩(wěn)中有序?!? “不過……始終還是差了一步。” 深思了下,楊方這才認(rèn)真說道。 養(yǎng)氣功雖然也是導(dǎo)引法,但畢竟迥然于玄道服氣筑基功,目前為止,除卻陳玉樓能夠站在高屋建瓴處,為兩人提供一些思路,大部分時間還是需要他們自己琢磨。 至于老沈頭。 他雖然在峨眉道宗門下多年。 但其實始終都只是外門弟子,并未真正進(jìn)入內(nèi)門,修行道法。 所以,他留下古法后,才會說可惜自己幫不上什么忙。 “修行不比練武?!? “一個高歌猛進(jìn),一個則是要循序漸進(jìn)?!? “別著急,慢慢來最好,說不定什么時候一朝頓悟,立刻就能推門入境了。” 見他略顯失落,陳玉樓笑著拍了下他肩膀。 要知道,他當(dāng)初修行時,可是一個人在后山足足貓了半年,才好不容易感應(yīng)到天地間的氣機(jī),成功煉化出第一縷靈氣。 他們這都算是好的了。 要是如他那般修青木長生功,怕是都要懷疑自我。 “我也這么想。” 楊方咧嘴一笑。 如今的他,比起方家山時,已經(jīng)越發(fā)放松。 一雙眸子澄凈通透,少了幾分往日的放蕩,多了幾分沉穩(wěn)。 此刻站在鷓鴣哨、老洋人師兄弟身邊,三人氣質(zhì)竟是說不出的相似,仿佛一個模子里刻的出來。 “再有個半天,估計就能到青城山下了?!? 沒有多言,陳玉樓轉(zhuǎn)身看著身后碧波如玉的岷江水,只覺得心神說不出的舒適。 岷江,作為三江支流,位于古岷州內(nèi),故得此名,古稱羌水,據(jù)說炎帝便成于羌水,辭海中就有炎帝居羌水流域的記載。 除卻羌水外,還有乾江和白龍江的名頭。 這條江在他所過的水域中不算遼闊,甚至前后只有百里不到,但風(fēng)景秀麗,卻是最和他心意一處。 非要說的話。 和長江三峽一帶有些相似。 奇峰、絕壁、古松、勁竹,湍流、深水,只可惜眼下時節(jié)來的不對,若是夏秋,乘船逐水而下,都是一種享受。 “陳掌柜,那玄真道人是得道高修?” 見他提及,楊方不禁好奇道。 此行繞道青城山,乃是陳玉樓一言定下,他倒是沒多說什么,只是覺得奇怪。 這玄真道人,難道是和藥王廟老真人以及純陽宮照葫真人一個層次的高道,不然為何繞道數(shù)百里,也要來一趟青城山。 “難說?!? 陳玉樓攤了攤手。 封思北中年時,才上青城山,到了哪一步,他還真不清楚。 但這話落到楊方耳里,讓他卻是更加錯愕。 “難說?” “楊方兄弟不知,這玄真道人,其實是這一代觀山太保,陳某此行去,是為了向他求證一件事。” 看他一頭霧水。 陳玉樓也才后知后覺。 當(dāng)日陳家莊向老沈頭詢問封思北下落時,楊方還不曾入莊,對此事自然一無所知。 而這一路上,他大多數(shù)時間又都在閉關(guān)修行。 如今問起,也算是情理之中。 只是。 敏銳察覺到他話中幾個字。 原本還一臉平靜的楊方,瞳孔猛地一縮,只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等等……” “陳掌柜,你說的可是明朝年間,奉詔入朝,鎮(zhèn)壓四派的觀山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