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不符合這個條件的科技行業,別瞎幾把亂恐慌。 《華爾街日報》的人又讓丹尼爾.卡尼曼等人問了很多細節問題,這些專家就比較懂行了,措辭也很精確,不是太容易對付。 畢竟這些經濟家也都是跟羊群效應打交道了半輩子的老江湖,后來還陸續拿了諾貝爾經濟獎的。 顧驁也很小心地限縮自己觀點的範圍,盡量不對不熟的專業貿然點評,不落人畫餅。 不過這種交談就有些過于專業,都是在摳字眼劃勢力範圍,乏味可陳。 應付完這些專家之后,《華爾街日報》的埃德蒙最后追加了一個問題收官: “顧,我想有一個問題,納斯達克投資人們一定都很感興趣你這次發布《創新者的窘境》這本新作以來,我看你在各種場合也多次提到過王安電腦和蘋果公司,而且這些公司的股價也在這一波行情中有所回挫。 我們是否能理解為,你這是在對付潛在競爭對手呢?天鯤公司,是不是有企圖進軍個人電腦行業?” 顧驁:“《創新者的窘境》的約稿背景,你可以去了解一下,是《時代》雜誌的總編麥克納馬思先生,去年10月份的時候主動提出的,希望我寫一本複盤游戲機等行業、并且有所發散的創業專著。 而這本書也是按照正常節奏寫完的,我沒有卡任何時間點,它是2月底在中國正式出版、然后4月初來出英文版,過程你都可以去了解。如果我是有針對性的話,你覺得我會在如今美股大牛市、尤其是科技股普遍牛市的情況下,拿來阻擊假想敵嗎?能夠收到最好的效果嗎? 恰恰相反,我只是想適度提個醒,別人狂熱的時候我冷靜,所以我才在這種時候把這本書放出來,我要是在熊市雪上加霜的時候放出來,那才叫別有用心呢。” “那天鯤到底想不想進軍個人電腦業務?” 顧驁:“這是商業機密,我只能,如果時機合適,而且準備也充分的話,未來的某個年份,或許有可能。天鯤作為一家能夠調動十億美元量級資源的電子科技企業,在任何周邊臨近技術領域,做一些防御性的基礎技術儲備,都是可以理解的。”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