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有了這個分析,我想硬碟和內存行業沒必要再全盤贅述了,細節大家可以去看書,我們都直到,60年代末那波存儲器巔峰期的廠商,它們后來到死,也就只覆蓋了相當于幾萬臺個人電腦規模的計算機存儲介質市場。 80年代初,pc電腦崛起前,死掉的第二波存儲器公司,他們只服務了幾十萬。接近百萬級的客戶。所以,存儲器行業的公司還能死好幾代,直到這類東西被幾千萬人用的時候死一次、幾億、幾十億人用的時候再死兩次。 當然,其中的少數企業能夠跨越代際的不連續面,算它每一代20個里活一個吧,所需的決心都跟你在懸崖上跳到對面差不多大。所以扛過三代同類死亡活到最后也不是沒可能,直接乘就好了,扛過兩代算四百分之一,扛過三代算八千分之一。 個人電腦行業也是這樣,王安51年入行、56年正式完全獨立創業,到72年那次轉型,算是讓他進入了前5%的倖存者,所以他也享受到了紅利,以白手起家之身,跟ibm這樣的百年巨頭打得有來有回那么多年。如果這次他還能跳過去,那他就會從20分之一的倖存者升級到400分之一的倖存者。” 顧驁到這兒,覺得最后一段有些過了,似乎答非所問,太過主動,于是自然而然收住。 他不想表現得現在就對王安電腦太有攻擊性。 那樣會讓他著書立的動機變得不純潔。 埃德蒙編輯也是人精,當然不會戳穿顧驁,暫時往下繼續帶話題:“那么,你是覺得,那些‘地球上已經有十分之一的需求者用得起的產品’所處的行業,其實更多是漸進式創新的了?” 顧驁“差不多可以這么理解吧,比如生物技術行業,要是一種藥物,目前地球人已經有十分之一以上買得起你的藥,你被人徹底翻盤的機會就很小。 別人就算處心積慮弄出新技術,極大降低成本,也不過是在破壞整個行業的體量,而不可能有足夠利潤和銷售額支撐起創新者成為更大的巨頭。舊的巨頭甚至可以靠資本優勢買斷壟斷新競爭者的技術,然后全球一盤棋壓制。 同樣的道理,我聽有些生物化家嗯,都不能算生物化家了,而是偏向‘科幻’了,在預言未來人類可能要利用人造肉技術來滿足全人類吃肉的需求,把不環保的、浪費的養殖業干掉。 那我只能,這個技術我不能斷言它會必勝還是必死,但想這么乾的人你最好快一點,最好趕在吃得起自然肉的地球人還不滿5億,至少不滿10億,你就能把這個技術弄出來。否則,人造肉是不可能干掉養殖業的,充其量只能作為養殖業的補充。 美國人在這種問題上,總是會高估了第三世界的貧窮,認為窮國的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未來幾十年都會連肉都吃不起。他們也會高估他們來自所謂的‘阿爾比恩的種子’的卑劣文化在地球上的普適率。 覺得美國人和布列塔尼亞人不在乎吃垃圾,那么地球上其他國家的人肯定也不懂吃,所以去投資人造肉、認為地球人都會接受人造肉的口味。這些誤解,都會導致對一個行業能否出現顛複式創新的基準體量估計錯誤。” 例子從最雅到最俗都舉過了,再聽不懂也不能怪顧驁了。 他這番言論,也算是縮小了此前坊間對他打擊面的誤讀,把有可能面臨代際蒸發的範圍,限縮到了“目前地球上至少還有90%以上的人用不起”的新興產業。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