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能坐在這里的,都是國家寶貴的人才,不能出現任何閃失。 “感謝。”老者轉身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這次僅僅隔了幾秒鐘,便有另一人上臺,闡明自己的計劃。 這時葉知秋才明白,他們這些人都是考古隊的成員,但其中每五人又劃分為一組,彼此負責不同的領域。 “報告高局,我們小組經過研究,考據地方志文獻,認為沉銀處可能位于錦江上游,申請調派人手十名,進行臨時圍堰。” 上臺講話的,是一位四十多歲,身材略顯消瘦的中年男人。 他穿著一件深灰色西裝,頭發貼在額前,顯得有些稀疏。 聽到對方竟然要臨時圍堰,眾人都不由露出驚訝的眼神。 他們這大半個月里,進行過起碼八次以上的試探選點。 出動了幾十名專業潛水員,人力物力都有所消耗,卻連半個銅板都沒撈上來。 不過好在這樣的行動,并不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系統,最多只驚跑水下的動物。 但圍堰就不同了。 消耗的人力更多,花費的時間也也更長一些。 截流江水,再把中間一段的湖水抽走,這樣雖然能直觀的看到河床的情況,做出更多的判斷。 可副作用就是,對這一段河流的動物,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一旦展開了圍堰,就需要至少一周的探查工作。 沒了水源,什么魚都活不成了。 而臨時圍堰,雖然不用抽干河水,但水位大幅度下降,同樣會導致水生物的大批死亡。 在考古界,除非有確鑿的把握,否則絕對不會干圍堰筑堤的事。 如果抽干了水,或者放低了水位線,卻得不到絲毫回報,結果也顯而易見,要么被調走考古隊伍,要么就留下來當背鍋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