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葉知秋如獲至寶,立刻沉下心來開始閱讀,爭取盡早吸收完所有知識,趕上眉山市考古隊的進度。 乾隆五十八年,冬季,一名漁翁在岷江中打撈出刀鞘一具,賣給當地富商,后驚動總督孫志毅。 逐層上報,乾隆帝下令派員前往打撈,持續數日,獲得白銀萬兩,玉石器物諸多。 民國二十七年,商戶楊白露從朋友手中高價買來一張張獻忠沉銀地圖,遂與好友馬昆山、范昭毅成立淘金公司,雇傭數十人前往眉山。 按圖紙對比、探索,得出沉銀地點,于兩月后冬季,攜原班人馬開挖半月,空手而歸。 次年水位退下,三人卷土而來,攜上百人開挖十月余,耗盡積蓄,得一石牛與三筐銅錢,草草收場。 1996年,川渝科學院王尚宣城發現沉銀地點,聯合彭山縣政府人員,展開實地探測,半月后無功而返,不了了之。 2005年7月,岷江河道建設水利工程,于施工過程發現一段木鞘,內藏有七枚銀錠,幾名考古學家趕往,原地展開挖掘,一無所獲。 2009年,岷江政府于錦江河道內取沙,發現金冊數塊,西王賞功銅幣三枚,擴大挖掘,并無其他發現。 2014年…… 看著一段段與張獻忠沉銀有關的歷史,縱使葉知秋見多識廣,也不由感嘆張獻忠沉銀寶藏如此深入人心。 過去四百年內,張獻忠寶藏經歷不下五次官方挖掘,民間盜掘更有大大小小數百次。 可能夠找到寶藏,翻身改命的卻始終是少數。 大多人都空手而歸,勞民傷財得不到半點回報。 了解到這段歷史,葉知秋卻并沒有對整件事情有多少清晰的認知,反而覺得沉銀之謎變得更加撲朔詭譎。 因為西王賞功的錢幣、金冊,不止在岷江、錦江兩條河流中發現過。 就連青衣江都有找到大西王寶藏的歷史記載。 不過它們都有著共通性,就是出土文物只有少數。 除了上個月報道出來的特大文物盜掘案,涉及金額超過一億以外,大多數的出土都只有一兩件而已。 而岷江、錦江、青衣江這些大型湖泊,不但貫穿了整個眉山市,全程還有數十公里。 想要憑借以往的歷史確定地點,簡直比登天還難。 不過葉知秋也并非一點收獲也沒有,至少對整件事情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那些盜墓團伙都能找到殘羹剩飯,吃的盆滿缽滿,他們考古隊專家不可能一點收獲都沒有。 而事實也跟葉知秋想的一樣,下一頁便是針對盜掘文物犯罪分子的審問資料。 “知道盜掘文物會被判刑嗎?” “知道。” “那你為什么還要干違法的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