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而顧景舟大師一生用的印章極多,有瘦萍、墨緣齋、景記等。 而上次葉知秋所觀賞到的紫砂壺,壺底的印章則為曼希陶藝。 現在仿制印章已經來不及了,只能徒手將鈴印給畫上去。 這對普通人來說無異于是噩夢難度,不過葉知秋連波若心經都能仿照,仿照一名鈴印痕跡對他來說并不算難。 找好工具,他開始在泥片一端刻畫“曼希陶藝”四個字的鈴印。 既要展現出鈴印凹凸不平的效果,又要每個字都能對上分毫不差。 即使是他,光是一枚鈴印,也花了將近十分鐘才弄好。 接下來則是圍身桶,將泥片放置在轉盤上,圍繞一圈,在首尾銜接處刷上膠水,再用工具將其抹平。 直到看不出痕跡為止。 到了拍身筒的步驟,葉知秋拿起拍子,右手從缺口放入身桶內抵住,再用拍子輕輕拍打壺身外側。 轉眼間已經是一個小時之后。 太陽西斜,已經到了傍晚。 蜷縮在工房內的葉知秋,依舊在不知疲倦的手搓著紫砂壺。 他這樣認真,并不只是在為了肯特,同樣也是為了自己。 盡管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但若是長時間不做些什么,手逐漸就生了。 到時候再想把技術撿起來,就需要耗費更多的工夫。 更何況葉知秋自己也想知道,他能否做出一把與顧大師作品一模一樣的紫砂壺。 “咔噠。” 放下鳑鲏刀,葉知秋滿意的看著轉盤上,已經裝上了滿片與底片形成密閉空間的紫砂壺。 棕紫色的外表,在燈光的映照下,散發著淡淡的柔光,工作進度總算完成了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