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底腳比較簡單,切出扁圓形泥條,再用滋泥棍把借口抹均勻,保持三個底腳位置不出錯,接觸面平穩即可。
壺把稍微困難一點,葉知秋準備做的是環形把手,與顧大師的那件作品毫無二致。
他仿制的是一把扁纓壺,壺身形狀如同一只形態端正的圓扁葫蘆,環形把手安置的位置需要稍微靠上一些,與即將制作的壺嘴左右呼應。
這樣做可以在視覺上給人一種壺腹左右延伸的動感,不至于過度窄胖。
不過壺把的形態需要拿捏到位,既不能過胖,影響整體觀感,也不能太瘦,給人一種不牢靠的感覺。
線條方面,過渡與轉折要自然,接口處也需要額外打磨,不能留下生硬的轉折點。
就連最最不起眼的細節,都要耐心去撫平。
畢竟紫砂壺不施釉,第一眼看的便是壺身的造型、線條、神韻的優美,只有將人的眼球吸引住,才能漸漸品味其中的奧妙。
葉知秋一次次嘗試,直到壺把與記憶中的形態完全一致,才重重吐出一口濁氣。
最后,也是制壺過程中最為復雜的一道工序,制作壺嘴。
一把紫砂壺的好壞,除了看外形美丑之外,出水是否流暢也是很重要的一項。
真正的精品紫砂壺,能做到出水如油,抬高七寸往茶杯注水都不泛出水花,且收水十分干凈了利落。
而市面上比較一般的茶壺,在這一點通常做的很差,倒茶時水花紊亂,更有余涎從壺嘴流到壺腹上,半天扔倒不盡茶水。
而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沒有處理好壺嘴內部的關系,按照現代的說法就是流體動力學。
而影響出水力度與流暢度的原因有很多。
材質、形狀、接觸面是否光滑等等。
而想要解決壺嘴與壺身通孔的合理關系,則需要一次次的嘗試。
相比之下,短嘴壺更容易達成這一要求。
因為壺嘴距離短,對水流的影響微乎其微,稍微調整一番,就能做到出水如油的地步。
治嘴稍微難一些,但只要稍微花點心思,同樣能達到這般效果。
一彎嘴比較難,二彎嘴更甚之,三彎嘴形態優美頗有古韻,內部的關系卻最難處理。
若沒有執著的工匠精神與強大的水平支撐,即使悶頭嘗試個十天半個月,都不可能做到精品壺出水有力,水線光滑不散落的效果。
所以在常見的紫砂壺造型中,三彎嘴最為罕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