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說完,當廷設立了十路宣撫司,并命令各路宣撫司挑選通曉農事的人當勸農官。又以姚樞為大司農,并在各路設立了勸農司。從朝廷派出八名通曉農事的官員為八路勸農使,由他們分頭去考察各地的農業生產情況。又起草了官吏升降的條例,明確規定“戶口增”、“田野辟”是考察地方官吏的主要標準。 在劉秉忠、姚樞等的提議下,忽必烈又命王禎編寫《農書》和《農桑衣食撮要》兩書,指導地方農業生產。 接著,忽必烈在漢族官僚的建議下,又頒布了一系列命令,嚴厲禁止蒙古軍隊的掠奪、屠殺及其他破壞農業生產之舉。對統治區域的戶口進行了一次大清查,將諸王貴族、權豪世家非法占為“驅口”的百姓追查出來,讓他們編籍為民。 忽必烈在重農的同時,也重視商業,信任商人,還任用各族商人出任中央政府的高官和各級政府的官吏。正是在忽必烈的重用下,出身漢族的財政官員王文統、出身花剌子模的阿合馬、吐蕃人桑哥以及漢族商人盧世榮等,才先后以理財、經商爬上了高位。 這個王文統,就是以經商而官至中書省平章政事。可惜這位以經商登上高位的王文統好景不長,正當他仕途得意平步青云之時,其女婿李璮在山東伺機造反。忽必烈大怒,傾全國兵力平叛,幾日之內,就肅清叛亂。忽必烈采取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的善后方針,殺死李璮,處死王文統,穩定局勢。為此,忽必烈下了一道旨意: “居大藩者,子弟不得親政;父兄子弟并仕同途者,罷其子弟;諸侯總兵者,其子弟勿復任兵事。”又頒布了一份詔書:“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制。” 平定了李璮的叛亂后,忽必烈重用儒吏,興利除害,深得民心。江北地區,家給人足,境內大治。 在忽必烈汗登上汗位之初,蒙古大將霸都魯向忽必烈建議道: “臣曾隨父輩征戰東方之地,觀幽燕之地,龍盤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為中原之要沖。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京不可。” 忽必烈聞之,頗為心動,詢之于劉秉忠等人,劉秉忠奏道: “漠南漢地已歸我所有,中原、江南亦旦夕可下,故而定鼎、駐蹕之所不應再在漠北。和林地廣人稀,氣候寒冷,交通多有不便,不宜對全國進行有效的統治。陛下可參考唐朝的兩都制和遼金的陪都制,以燕京為國都,以開平為陪都,亦無不可?!? 忽必烈聞言大喜,下令成立提點宮城所。責成劉秉忠、謝仲溫等負責新城址的選定,城池、宮闕的規劃,包括祖社朝市之位、經營制作之方等;張柔、張弘略父子、段天佑、也黑迭兒等行工部事,領導宮城的修建工作;郭守敬負責新都的水利建設。 劉秉忠受命營建新都城的宮城。經過實地勘測,對大都進行了總體設計。他完全遵循了《周禮?考工記》的規定和《周易》中陰陽八卦的原則,將儒家文化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建造了這一座曠古絕今,美奐美輪的都城。大都嚴格辨方正位,依照《周禮?考工記》“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的說法,大都城內東西南北各有九條大街,其中大街寬二十四步,小街寬十二步,胡同寬六步,又據《考工記》“左祖右社”的要求,將太廟建于齊化門內,社稷壇位于平則門內,一東一西,一左一右;朝廷及官署在南,市場則集中在積水潭北岸的日中坊,正是依照“面朝后市”、“日中而市”的記載而設計出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