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越是才華出眾的女子,越是驕傲,謝道韞并非妒婦,可未婚夫在成婚前就與父親為了一個女子爭風吃醋,還是讓她感覺到面上無光。 直到桓熙從成都寄來家書,他在信中詳細解釋此事的緣由,告知謝道韞,自己是如何身不由己,是父親暗中叮囑,非逼著自己納妾,以安李勢之心。 而在書信末尾一詩,也讓謝道韞動情。 哪怕如今已經是夏秋交替的季節,不再是三月晚春。 謝道韞相信桓熙的解釋。 至于所謂父子之間爭風吃醋,在她想來,不過是世人詆毀之言。 樹大招風,謝道韞還記得桓熙當初說過的,不遭人嫉是庸才,以桓家父子今日的聲勢,又怎會不招人嫉恨。 她將桓熙的家書小心收好,對謝泉、謝玄等人,笑道: “不如在庭中栽上一顆紅豆樹。” 與此同時,被朝廷深深忌憚的桓溫,此刻正低聲下氣的向司馬興男解釋父子爭妾的傳聞。 桓溫一個勁地喊冤,聲稱是常璩自作主張,他自己可是堅決推辭。 司馬興男將信將疑,她道: “常璩此人,我看著就心生厭惡,不可使他留在幕府,且將他送往建康為官。” 作為桓溫的參軍,常璩自然是跟隨他離開了蜀中。 桓溫忙不迭地答應下來,只要能夠度過這一關,什么都好說。 當天,桓溫便喚來常璩,提出要上表朝廷,放他入朝為官。 常璩作為漢臣之時,就心向晉室,如今得知能夠前往自己向往的建康,欣喜不已,他一口應下,于次日乘船東出。 見桓溫放逐了常璩,司馬興男這才消了氣,又記掛起了遠在成都的桓熙,沒少拿這事數落桓溫。 初秋時節,蜀中傳來捷報,桓熙平定叛亂,益州就此安寧,桓溫為之大喜,而建康諸公得知消息,如喪考妣。 在伐蜀的始末為世人所知后,桓熙雛鳳之名越發響亮。 一個桓溫就已經讓公卿們頭疼,而桓熙之才,只怕不下其父,一想到將來要受制于桓家父子,誰又能夠笑得出來。 而與桓家聯姻的謝氏,若不是豫州刺史謝尚曾為會稽王友,是司馬昱的心腹,只怕朝廷就要出手打擊陳郡謝氏,分其權力。 只是等將來謝尚亡故,將由誰來接替其職,還是會有一場風波。 桓熙對于荊、揚糾紛置若罔聞,他在一心治理蜀地。 入蜀之前,袁喬就向桓溫指出,益州富饒,諸葛武侯以一州之地,能夠抗衡中夏。 而桓熙也曾建議桓溫,取蜀中財富,用于北伐。 但在李壽、李勢父子多年的竭澤而漁之下,此時的益州,比之蜀漢末年的狀況,猶有過之。 蜀漢末年,益州疲敝,在無法增加租稅的情況下,只得不斷加鑄小錢,面值不變,但含銅量卻是一降再降。 先主劉備在府庫空虛時所鑄的直百五銖,其重量從最初的8-9克,到武侯北伐期間的2-3克,而蜀漢晚期更是相繼減為1.4克、1克、0.6克,直至亡國前,一枚直百五銖僅為0.4克。 當然,這終究比不過孫權對民眾敲骨吸髓的大泉一千、大泉二千、甚至是大泉五千。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