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當初魏武帝攻克鄴城,文帝納甄氏為妾。 “今日父親奪取成都,孩兒又納李氏為妾。 “孩兒恭賀父親,也為自己賀喜,你我父子,居然能效仿曹氏,有此壯舉,這不正意味著我們桓氏當興。” 桓溫并非晉室忠臣,正如劉惔所言,他野心勃勃,尤其是如今成漢行將滅亡,更進一步滋生了他的野心。 但桓熙這番比喻,還是給桓溫氣笑了,他重新板著臉,教訓道: “休要胡言亂語,為父一生以匡扶晉室為己任,豈敢作此非分之想,方才所言,不可道與外人。” 桓熙連忙點頭: “桓家世代忠良,孩兒必當追隨父親,為晉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孺子可教。” 說著,桓溫不忘警告道: “今日暫且放過伱,往后若是再敢敗壞為父的好事,決不輕饒!” 他們父子同心,并力創業,又哪有化不開的仇怨。 況且桓溫其余諸子,難堪大用。 桓熙也正是明白這一點,才敢于虎口奪食。 不過,他并沒有忘記替那些被李勢搶來的可憐女人轉述身世。 桓溫聽罷,沉吟道: “暫時將她們囚在后宮,等李勢來到成都,我自會放她們自由。” 桓熙追問道: “其余的妃嬪又該如何處置?” 桓溫不以為意道: “自當封賞將佐,李勢有皇后陪伴即可。” 桓熙得了李媛,也沒再打李勢妃嬪的主意,而桓溫沒有納妾的理由,也不敢未經司馬興男的同意,自作主張。 父子二人議定此事后,桓熙再往后宮,讓郗超將李皇后與李媛接了出來。 母女二人顯得很是害怕,桓熙安撫道: “夫人無需害怕,此來,是要將夫人送還,成全你們夫妻團聚。” 李皇后聞言,可謂是驚喜不已,她不知道晉軍為何愿意放了自己。 一旁的李媛怯生生的問道: “這位將軍,我能否與母后同去。” 李皇后這才反應過來,桓熙此前并沒有提及如何處置李媛,就在她為此緊張的時候,桓熙朝著李媛微笑道: “留在成都,與我作妾可好?” 李媛臉色一白,縱使桓熙相貌俊朗,可她曾經貴為公主,如今卻要委身給人作妾,二者之間的落差顯然讓李媛難以接受。 但李皇后卻知道,如今身陷圇圄,哪還有過去的尊貴可言。 “桓將軍,能否容我們母女說會話。” 李皇后請示道。 桓熙點點頭,讓人將母女二人帶去一處偏廂,好一會,她們才走了出來。 李媛臉上淚痕未干,但顯然是被母親說服了,她屈身向桓熙行禮道: “國破家亡,留此殘軀,幸得將軍不棄,妾身愿意侍奉將軍左右。” 桓熙上前將李媛扶起,為她抹去眼角的淚水,說道: “你且放心,我并非始亂終棄的薄情之人。” 李媛聽他這般說,臉上終于露出了一絲笑容。 桓熙并沒有急于占有李媛,他并非急色之人,況且如今蜀中未定,他也無暇顧及兒女私情。 只是給謝道韞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及父親桓溫為了安撫李勢,逼迫自己納李媛為妾。 自己抗拒無用,只得出于忠孝,答應了此事。 桓熙在信中還賦詩一首: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如今正值暮春三月,寫來倒也應景。 ...... 桓溫得知李勢身在晉壽之后,派遣降臣常璩為使,替李勢帶去自己的親筆書信,勸說他來降。 一并被送往晉壽的,還有成漢皇后李氏。 常璩抵達晉壽,以三寸不爛之舌游說李勢。 李勢在國內并不得人心,如今窮途末路,若非畏懼桓溫殺他,也不至于棄國出逃。 如今桓溫許諾保他周全,而李皇后也告訴他,桓溫以其子桓熙配李媛,愿與他作為兒女親家。 李勢再無疑慮,當即向桓溫送上降表,自己也隨常璩返回成都。 成漢自此滅亡,然而,蜀地并未就此平定。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