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縣里財政上窮得響叮當,沒辦法給教育撥款。 老師們大多數是民辦教師,也都是農民,自己家里都種著地。 光靠當民辦教師那點微薄的工資難以養家糊口,每當放了麥假和秋假,老師們忙著下田收割自家的莊稼。 另外,為了避免村里有些家長因為太窮不讓孩子上學,每到農忙時節,學校也會讓孩子們回地里幫忙,收上來的麥子、谷子、高粱什么的都可以抵學費。 一是響應國家政策“谷粒歸倉”; 二是學校原封不動地把“糧食學費”發給老師,用來抵拖欠已久的教師工資。 “你是想上誰家借點谷子?” “不、不,我不給單位上添麻煩,學校說不交糧食,交15塊錢也行,所以我想把鴨肉、鴨蛋拿到家屬院門口去賣,叔叔阿姨們工作一天辛苦了,回家就能吃上一頓肉,您說行不行啊?” 蘇小漓沒說小姑把老蘇家的家底都搶走了,她還不想把這種破事兒抖摟出去。 “哈哈,你這小丫頭,腦子和你爸一樣好使,敢想敢干,依我說啊,能行。偉大領袖說過嘛,自力更生,豐衣足食!” 得到李正德的支持,這買賣算是過了明路。 蘇小漓心里踏實不少。 李正德吃人嘴短,不僅同意她到家屬院門口擺攤,還同意她借用食堂的鍋碗瓢盆。 五點剛過,蘇小漓抬著一鍋燉鴨肉、40多個野鴨蛋來到守正渠家屬院門口守著。 腌制咸鴨蛋的材料不夠,她和奶奶一商量,索性把鮮鴨蛋一塊兒先賣了。 擺好大鍋,蘇小漓在旁邊立著一塊廢木板,寫著“鮮鴨蛋兩角一個,燉鴨肉七角一碗。” 下班回家的人群里不少是認識祖孫倆的,看到蘇小漓在大門口叫賣,都不由地走了過去。 “呦,這不是小漓嘛。你這是干什么啊?”渠道上的一位劉姓叔叔路過。 “劉叔叔好,我在這兒勤工儉學呢,剛燉出來的鴨肉,您給我劉爺爺帶回去一碗不?” 眼前這位劉叔叔三代同堂住在家屬院里,家里的老爺子70多歲了。 劉叔叔瞅了瞅鍋里,反應比李正德還強烈,他今天在壩上干了一天活兒,早就餓壞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