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吾以為,此風之始,當推王建陽之《讀涂長卿荒政考有感》?!笆纠衾锓蚱迍e,淚比長生殿上多”,此二句由事入情,王建陽作者之精神仿佛躍然紙上。 此二句已脫唐人形式之束縛,而得其精神之精髓,當時即令眾人嘆為觀止。 此派詩既新且舊,創作手法與他派迥異。且近日此風日盛,雖未成一派,然將來必成大觀。 若論王建陽詩之可取處,當在其不拘一格,勇于創新。 試舉王建陽最新小令《長相思》為例,其上片既寫景又抒情,情景交融,難分彼此……福建同安之蔡竟夫,近有佳作流傳天下,亦用此法……” 鍾惺的這篇文章洋洋灑灑寫了三千多字,將復古運動以來的明代詩壇發展通寫了一遍,旗幟鮮明的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復古運動的前后七子,第二階段雖未說出名字但明顯指的是袁宏道為代表的公安派,然后他便提出了第三階段詩文改革的領軍人物――福建的王文龍和蔡復一。 王文龍一個沒注意,直接成為竟陵派的先行者了。 在文章之中鍾惺還憤慨的批評當今詩壇的創作情況: “湖廣詩人,自稱抒發本性,然而寫文字總要對照著一個古人。作詩時便說我這篇詩學的是李杜,評價時又說這一闕詞有東坡之風……連夸人也要找個古人材夸得出口,還自信洋洋以為自己在抒發本心。 難道不知學來學去,總非自己,既非自己,何談本心? 王建陽的《長相思》正提供了另一范例。 其語言再是直白不過,然而王建陽卻能從生活之中發現真味,以景入心,不言情感,卻使滿懷心事,躍然紙上……天涯羈旅、漂泊異鄉、夢回家園,全然信手拈來,不需雕琢……今日翻著古人佳作比照作詩的文人,卻應多讀讀王建陽這首詞,能解許多疑惑也……” 鍾惺的這篇大作一經問世,立刻便從地方小報轉載到全國知名的文學報刊上。 因為鍾惺在此文之中對當今市面上流行的公安派開炮開的太猛了,很難不引起討論。 連王文龍看到這篇文章都不禁驚訝,此文所闡述的內容對于王文龍來說十分熟悉,因為這就是原歷史上十幾年后鍾惺的大作《古詩歸》的主旨思想。沒想到的是鍾惺的文學思想在此時就已經成熟。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