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鍾惺的詩詞透著一股子鬼氣,但是鍾惺本人卻是主打精神狀態穩定。 他一生都是隨遇而安,在科舉上他的想法是:考得中就考,考不中,看能不能讓家里出錢讓他復習,如果家里不給錢,他再考慮著外出教館。 總之是盡量不要虧待自己。 按歷史來看,此君的精神甚至有些太抗壓了。 幾年之后鍾惺真的考中進士,一路當上福建學政,碰上父親辭世,于是從福建歸鄉。就和王文龍第一次從陸路出福建一樣,鍾惺也要翻越武夷山走山路,王文龍走的痛苦不迭,此后但凡有機會都會選擇海船,而鍾惺居然心大到爬武夷山的過程中,一路游山玩水,今天停下來吃吃小吃,明天停下來買包茶葉,遇到廟還拜一拜。這時鍾惺他老爹還在家里停著靈呢。 后來鍾惺因此被彈劾“棄名教而不顧,承親諱而冶游”,直接導致鍾惺因此丟了官。不過鍾惺卻也不是不孝順,因為他回到家中之后便哭的不能說話,似乎此人的行為只是因為神經太大條了,該干什么時就干什么,反正路上要耽擱時間很久,那便宜索性玩一玩,回到家中該哭馬上就開始哭,在鍾惺這里似乎互不影響――教科書級別的藝術家性格。 現在的鍾惺已經在城外古廟中復習了半年,自己也不知道能否考中進士,他毫不內耗,每天按時復習,其余時間就拿來琢磨詩文。 鍾惺今天回家是去拿糧食的,將從家中帶來的咸魚和大米做了一晚咸飯拿到灶上去蒸,剩余的咸魚掛到房梁上,米袋放入米缸。 鍾惺坐在小火爐前一邊看著炊飯一邊再次開始發呆,腦中想著今天回縣城看到的王文龍的新詩《長相思》。 一直等到咸飯蒸熟,鍾惺卻只是把火門閉了,沒有把米飯拿出來。 他把晚飯丟下,起身進屋,鋪紙磨墨。他的腹稿已經打好了,決定先把評論王文龍詩詞的文章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