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這位先生說錯了。”見王文龍站起身反駁董其昌暗暗擦了擦汗,總算有人能幫他說話了。 “建陽先生有何意見?” 王文龍道:“古代墳墓之所以不該去動,是因為長久的封閉使得墳墓之中不見水和空氣,乃處于一種平衡狀態,墓中尸骨與陪葬器物都能安然保存,后人若是加以擾動,則陪葬器將化為灰飛,尸骨也即會朽爛。” 他停頓了一下,見眾人都點頭表示聽懂,這才繼續說: “保護性發掘的前提是墳墓產生了破孔破洞,或是人為或是天災,在此情況下,外界的陽光空氣甚至雨水、蛇鼠都會進入墓室之中,墓中的器物全將化為黃土:絲織品腐爛、陶器碎裂、墓中主人也將立時腐爛。這種情況下若是后人有敬愛先人之心,自然該請出尸骨重新裝槨、研究隨葬品、尋訪先人技藝。難道該不管不顧任由墓穴之中精美的陪葬器化成泥土,古人尸骸也由他被蛇蟲鼠蟻吞噬嗎?” 能參加這次會議的不少都是金石學愛好者,原本就是站在甲骨文研究會這一邊。 不少人之前對于保護性發掘的意義還了解的不太清楚。此時聽到王文龍一說才明白。 有人點頭道:“原來如此,發掘古墓是為了讓先人的遺物不會爛在泥土之中。” “怪不得叫保護性發掘,目的是保護,另外還有發掘的意義,這是今古兩相全之法了。” 但還是有一些比較保守的人士依舊搖頭:“那便讓它爛在泥土里,人死之后開關見骨,無人性也!難道為了我等后人研究古人文化,就要使得古人尸骨顏面無存嗎?” 對于這個說法,贊同者居然還頗不少。 王文龍也是無奈,一直到他穿越的前世,資訊發達還有不少人堅持認為考古和盜墓沒有區別,更別說在此時,他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說服所有人,只要讓其中大部分人能夠接受保護性挖掘的做法就已經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