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福源盛船廠能夠造歐式船只的消息也因為這樣的宣傳被海主得知,在海商的圈子里引起了挺大的輿論轟動。 李家隨即發布公告,宣稱福源盛船廠眼下的船塢已滿,并要擴建船塢,招收船工。福源盛船廠給船工提供的工價并不像其他臺灣島上招收工匠一樣提上兩三倍的價格,反而只有福建普通船工造船工價的八成。不過還是很多船工愿意來臺灣工作,原因是在福建造船只能看有沒有生意上門,雖然造一艘船的收費很高,但是一年中倒有大半年時間是閑暇的,許多船工業余時間都靠打魚走海為生。 而福源盛船廠則是天天都可以開工,木工活雖然勞累,但也不會比跑海累太多,何況在船廠造船十分安全,不需要經受海上的波濤,算下來一個船工在福源盛船廠干上一年,能抵上在福建干兩年的收入。 福源盛船廠的規模迅速擴大,幾個月之后,造船工人的數量就超過了兩百,其中包括了木匠、鐵匠、繩索制作工、帆布縫制工和其他的輔助工匠,在這年代已經是整個亞洲妥妥排名第二的造船部門,也就比大名鼎鼎的馬尼拉造船廠少了幾十人而已。 當然這只是實際上的數字,如果按理論計算大明境內許多官辦的造船作坊工匠人數輕松過千,只不過那些作坊實際開工的時間太短,一年中還干不了四個月,生產效率和福源盛船廠這樣的商業化工廠完全無法比。 與福源盛船廠配套,大員港上還建立起槍炮廠,很快就使得大員港工業人數超過五百,而且臺灣島上大量的開墾民使得此地根本不缺糧食,商人往來更使得此地不缺白銀,甚至連金屬原料都能源源不斷的從福建以及日本等地運來。 這些工業人口所帶來的消費力使得大員港還在不斷吸納服務業人員,只要來到此處,無論是開店賣吃食還是縫縫補補買衣服都能掙錢,一個原本僅僅人口數千的港口小鎮已經飛快向著縣城的規模的定居點轉變。 福源盛船廠的廣告直接打到了福建的報紙上,連徐學聚都看到了。 他頗為驚訝的問王文龍:“這大員港上的福源盛船廠真的能有造歐州大船的能力?” 王文龍笑著回答:“造船的師傅都是福建現成請去的,我們福建的木匠、鐵匠都不比歐洲人的差,只不過是沒有造歐式船只的經驗罷了,如今又找了歐洲人胡安納瓦羅做船艏執斧,呂宋島上的土人在歐洲工匠的指導下都能造出馬尼拉大帆船,我們福建的能工巧匠有了歐洲人的圖紙船樣,造出船只并不困難。槍炮也是一般的道理,只不過因為金屬成分不同,島上現在所造的槍炮質量還不如卜加勞炮廠,但這也不過是需要時間去鉆研罷了。” 福建的人口是呂宋島的十幾倍,航海的需求一旦集中帶來的工業能力自然是這時空難以想象的強大,許多福建商人印象中前幾年還是一片蠻荒的臺灣島突然崛起這么一個工業基地,迅速可以造船造炮,哪怕是福建海商自己,若沒有親眼所見都難以相信。 聽了王文龍的解釋徐學聚也是一陣驚嘆。 “還是臺灣島上好呀,掣肘更少,只要有想法就能去做。”徐學聚嘆氣說:“條件不變,這造船廠和槍炮廠若想在福建辦起來,不知多少朝中的清流正黨就要說我里通外國了。就連現在福建商人所面臨的問題報上去,都還有一堆東林黨人追著我罵呢。” 王文龍問道:“東林黨對于荷蘭人封鎖航線之事難道全不關心?”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