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他見身邊有三三兩兩的學子走過,這些人雖然不少都穿著粗布衣服,但是討論熱烈、臉上帶笑,并不像朱阿貴印象中木訥的工匠模樣,反而更像是他跟著少爺一起出入書院文會之時見到的讀書人那種自如灑脫的樣子。 雖然心中對于自己兒子這一個月能不能學到東西并不抱什么想法,但看著身邊三三兩兩走過的學子,朱阿貴不禁也生出了一絲希望。說不定自己的兒子在這書齋之中讀了書以后,有一天也能有這樣的灑脫和體面。 朱阿貴叫住兩個一邊討論一邊走過眼前的孩子,這兩個孩子才十歲出頭,穿著的也是粗布衣服,大概就是書齋中所謂工農的子弟,未來也是不會去考科舉的??墒侵彀①F面對上這兩人時卻還是不自覺的拿出了面對讀書老爺的態度。 朱阿貴屈著膝弓著腰,臉上帶著諂媚的笑容: “勞駕請問,這兩位小老爺可認得一個書齋里的學生朱紹基,他是常州人?!?br> 一個學生聞言詢問:“老丈是?” “我是朱紹基他爹。” 那學生聞言臉上立刻顯出親切的笑容,“原來是伯父,朱紹基和我是同一宿舍的,他此刻多半就在宿舍中溫書呢?!?br> 朱阿貴聞言皺眉:“大白天不同著大伙一塊出來玩,窩在宿舍里讀什么書???” 他在送兒子來南京讀書時就跟朱紹基說過,送他來這衡山書齋不只是為他讀書,而是給他一條出路: 一來讓他在彭少爺那里留個印象,二來讓他也得趁這機會交好書齋中那些讀書老爺。 至于讀不讀書,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