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朱阿貴是常州大戶彭家的奴仆。 大明開國之初,對于官紳豢養家奴做了非常多限制,但是到了明朝末年,這些限制已經成了一紙空文。隨著江南經濟的發展,大戶人家漸漸奴婢成群。 這些奴婢也不全是被迫賣身為奴的,就像常州大戶彭家占有常州上千畝土地,在常州金壇縣郊外往往整個整個村子的土地都歸在彭家名下。 這些村子之中早個百十年還有不少自耕農守著小塊土地過活,但自耕農的抗風險能力太弱了,遇到災荒之年,往往是為了湊齊來年耕種所需的種子,或是為了得到口糧度過荒年,他們就只能向彭家借貸。 找彭家借錢容易,但一旦還不起錢,他們就只能被收為彭家的奴仆。 被彭家收作奴仆的自耕農可以少還一些高利貸,對于那些還不上錢的農民來說,這種行為甚至被稱作是善舉。 而彭家做此事也十分熱衷,整村的農民都成為他家的奴隸,彭家就能將村子的地產和人口全控制在手里,再也不怕這些農民翻了天。 金壇縣外的一個個村子通過這樣一番途徑才能成為受彭家穩定控制、可以連奴隸帶土地一起傳輩的財產。 朱阿貴的父親那一輩就已經是彭家的奴仆了,而且朱阿貴的父親非常會來事,讓朱阿貴在小時候就被運作到了彭家小少爺身邊當作長班。 彭家小少爺從小讀書,雖然考不上秀才,但捐了個監生之后也自命為生員一流,并且經常和東林書院里頭的士人們交游。 前陣子民黨在南京成立衡山書齋,彭少爺也和東林黨的一些生員們一道前來南京觀禮,聽說這衡山書齋可以收白丁的子弟讀書而且不要什么錢財,彭少爺受朋友邀請,便讓朱阿貴將自己的兒子送到書齋里來讀書。 少爺發話了,作為從小陪伴的長班,朱阿貴哪里會有意見?為了把事情辦得漂亮,朱阿貴專門回家挑選了自己最為聰明伶俐的三兒子送到南京。 那時朱阿貴的老婆還不愿意,表示他們本來就是彭家的奴仆,就算學會讀書寫字又有什么用?還不如把最為聰明伶俐的三兒子朱紹基留在常州,預備著未來伺候彭少爺的孩子。 而朱阿貴當時便大罵自家老婆見識短,朱紹基學會什么不重要,少爺竟然發了話,自家便要忠實的做去,未來讓少爺知道了自己對他這殷勤的態度,少爺才能給他們朱家一點好臉色。 其實朱阿貴對于這不收錢的民黨書齋能不能教會三兒子讀書寫字也不抱什么期望。 他們這一家本就是不識字的,雖然朱阿貴的錢財也足以將兒子送去私塾里讀兩天書,但就像之前他老婆所說,他們家世世代代都是彭家的奴仆,三兒子即使學會了讀書又有什么作用? 此時朱阿貴手中拎著一個食盒,這是專程從家里帶來給朱紹基補充營養的菜品,另一手則挾著兩匹絲絹,那是準備送給書齋中先生的禮物,朱阿貴就緩緩的走到了衡山書齋的宿舍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