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所以我認為拼音的確是一個好東西,但它正確的應用途徑應該是用來為漢字表音,幫助學習漢字,而不是替代漢字。漢字幾乎是無法替代的。” 后世經過漢字拼音化之爭,對于漢字難以拼音化的這個結論已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在王文龍看來漢字不拼音化的最大好處就是保住了漢字每一個字都有強大表達能力的優點。 假設將“知、之、只、支”這些同音的漢字全部表達成“zhi”,短期之內的結果是給文字造成大量的歧義,而長期的結果幾乎必然是為了讓漢語的表達精確而在拼音后面增加一連串的詞綴,或者是將單個字的拼音變成單詞的形式。 長此以往,就會使得漢語越來越冗長,并且不斷添加新的詞綴,最后會使得每學一個新單詞都要重新背記。 真別以為漢語難學,漢語的識字階段花個兩三年時間也就熬過去了,再之后無論學習什么內容,漢語字詞的復雜程度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得懂。但用拼音文字就全然不同。 就比如在醫學上使用漢語,哪怕到了醫科大學,某疾病的名字看一眼就能記得個大概,而使用英文學醫,時一堆專有的拉丁詞綴能把人看暈,別說病人看不懂自己得了什么病,就是醫學生自己都得花大量時間把這些專有名詞給背下來。 同樣情況,在工科、理科等其他專業領域也是類似。 除此之外漢字的表達十分簡短,就比如“智慧”這個詞,漢語只需要兩個大字位,而英文“wisdom”則需要六個字位,之中還要加上空格。 后世同樣一本小說,中文版和英文版的頁數有時能差出三分之一去。 這在快速閱讀時差別就更大,看視頻時如果是漢語字幕掃一眼就看完了,四倍速快進都沒問題,而英文字母,哪怕是英語母語者在一倍速的情況下可能都會跟不上。 郭居靜聽王文龍解釋了一番漢字的好處,其中有許多內容他過去從沒想過,聽完之后不禁點頭說道:“建陽先生對于漢語漢字的研究實在是發人深省,您的這本《語文》完全可以用做歐洲人的識字教材,而且是我見過最好的一本。”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