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中國歷史上具有審計性質官職早在西周時就出現了,之后秦漢隋唐都有相關部門,宋代更是由審計司專管國家審計。但元明二朝,卻未專門設立國家的審計機構。這和朱元璋當年設計的財政制度有關,老朱當年的想法特別單純,大明的稅收大都是一刀插到底的,比如朝廷要養兵就專門找百姓收一份軍餉,朝廷要剿匪就專門找百姓收一份剿餉,雖然六部也有自己的庫房用以應付本部門內部的事務,但是全國級別的審計記錄卻沒出現,而是依靠安插在六部之中的御史等官員自己算自己的部分。 即使有審計,中國古代的審計部門也是只對國家財政內容負責。 公有部門對于企事業單位甚至民間組織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的制度,最早得到1807年的法國才出現,在中國則要到民國時,北洋政府才第一次在中國土地上設立了審計院。 但是王文龍知道查賬審計和相關的會計師等工作是一個組織能夠建立自己公信力,并且規范內部管理的極好辦法。 對于民黨這樣的黨派,即使王文龍和葉晝則沒有撈錢,但是吸納了幾萬兩銀子的捐款千頭萬緒的用了出去,難道內部就真沒有一兩個蛀蟲? 葉晝則看了半天也弄明白了王文龍的意思,然后便連連點頭:“這法子好!” 特別讓葉晝則認同的是王文龍所寫“公生明,廉生威”六字來解釋審計的意義。 這句話是大明天順年間山東巡撫年富在《官箴》中寫的,只不過在大明的流傳并不廣,原歷史中這六個字要到乾隆年間,因為清代的官宦世家顏希深祖孫三代不斷宣傳,才變得天下揚名。 王文龍直接寫出了審計的三大意義。 一,維護財經法紀,定時的公開審計可以建立民黨的聲譽和威信,至少也能防止被有心人誣陷; 二,改善經營管理,一次次的嚴格審計必然能夠抓出內部蛀蟲,查出經營之中的浪費情況; 三,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有一些錢民黨自己以為用在了正地方,但是卻不一定能夠收獲民心,若是公開出民黨的錢財去處,讓百姓都來發表意見,民黨用同樣數量捐款所收獲的民心定然會大大增加。 葉晝則越看越同意,忍不住稱贊道:“建陽果然高見,用此辦法既能夠掃清此次污蔑之事,還能將壞事變為好事,從此為我民黨打下名聲,甚至防止日后有人清查舊賬,說我民黨資金來源不明所做事情隱晦不清。建陽八閩第一謀士之名果然不虛也?!?br> 王文龍說:“南京并沒有專管審計的部門,但以民黨的聲望,完全可以請來戶部的各司官員以及南京六部的御史負責審計。想來他們也會需要這樣的名聲。國子監和兵部我有故交,便由我去請,另外五部以及南京留守司中的御史就要有勞晝則了?!?br> “哈哈哈,此正是花花轎子人抬人之策,我怕看許多人巴不得要來呢?!比~晝則笑著說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