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科班制就是明代嘉靖年間發明出來的,傳統的戲班主要是演戲,只招一些有演戲功底的藝人搭班演出。而科班除了演戲之外也學戲,向社會上招收學戲的徒弟。 科班好處是打破了過去戲曲藝人,都是家傳的規矩,可以為大班社快速的培養藝人,壞處就是科班的投入比較大,養出來的藝人需要給他們找到足夠工作。 這年代的科班制還只在浙江一帶流行,因為只有浙江、南直等地的觀眾人數足以養活科班的存在。 王文龍點頭同意:“昆腔日后將有大發展,成立科班也不怕沒戲唱……科班必須要有固定的演出場所,我想包個戲樓。” “戲樓?”薛素素沒聽明白。 俞安期問道:“建陽先生的意思是包下戲臺長久演出?” 王文龍點頭道:“沒錯。” 薛素素還沒反應過來,問道:“那是什么辦法?” 俞安期笑道:“這是元人時的法子,那時的瓦舍之中有常辦的戲樓,專由一個包班社所包下,若要做科班,有了這樣一個常備的演出場所,班中的徒弟也就能夠有足夠時間訓練,否則到處去趕場,怎么練徒兒?” 由于明代中早期對于戲曲娛樂的限制,戲曲的發展遲滯了上百年,一直到嘉靖年間文藝大興、昆曲等新鮮曲種的出現,戲曲娛樂業才漸漸興盛起來,到如今不過是四五十年。 萬歷年間都還只有一些公共祠堂或是有錢人家自己建的戲樓,主人要聽戲時,便去邀請班社到這些戲樓來演出。而像宋元時“常備瓦子”那樣定期賣票演出的戲院到此時還沒有恢復,專門用來唱戲的戲院、戲園子要一直到清朝才再次出現。 照這樣算,未來的坤班人數肯定會大大增加,俞安期詢問道:“如此一來,還要投入租戲樓的錢?” 王文龍道:“我打算再出三千兩,在南京籌辦一個戲院。” “建陽先生果然豪氣。”俞安期夸獎說。 王文龍打算把戲班交給沈宜修來辦,自然不能吝嗇,這三千多兩還不夠沈宜修嫁到他家里的嫁妝錢,要想辦一個戲院也就是將將夠而已。 王文龍說道:“我們再來談談未來坤班的合作吧,咱們班子的運營費用和股東利潤要分開,作為股東我投資最多我要分八成利潤,其余兩成利潤兩位自行分配。至于你們在班社運營之中擔任的職位所掙的包銀,則是算在運營費用之中。” “可以。”“我同意。”兩人都點頭。 王文龍邀請說道:“那我便請安先生做班社的教詞先生,每月包銀三十兩。”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