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王平保頗為為難的點頭,見兩人嘀嘀咕咕,屠隆和利瑪竇都不明所以,屠隆問道:“建陽說什么?” “沒什么。”王文龍笑著說。 然后屠隆就見王平保打開食盒,接著從里頭拿出一碟醉蝦、一盤炸魚,最后還拿出了一盅紅燜甲魚。 瞬間餐桌上便葷香四溢。 “這怎么……”屠隆眨眨眼睛,連忙對利瑪竇道:“西江莫見怪,是我傳達的意思不準,建陽也不熟悉貴教齋日習俗。” 他說完話就見利瑪竇也是臉帶微笑。 利瑪竇說道:“天主教的齋日是可以吃魚的。” 屠隆一臉懵逼。 天主教徒的齋戒分為大小齋,大齋戒連續四十天,每天只能吃一頓正餐,小齋戒可以吃三餐,但是不能吃肉。 這規矩對于傳教士來說也太過痛苦,所以歐洲天主教徒漸漸發展出一套替代方法。 首先定義“肉”為溫血哺乳動物的肉,那么雞蛋自然不算肉,一切魚蝦蟹也全都不算肉。 至于喝酒就更沒有什么好禁的了,修道院啤酒在中世紀時就已經聲名遠播,甚至教皇還表示過啤酒是很合適的“四旬齋餐飲代替品”。 聽了利瑪竇的解釋,屠隆目瞪口呆,第一次知道天主教的齋戒是這么回事。 屠隆用筷子指著那一盅紅燜甲魚問道:“團魚亦可吃否?” 利瑪竇問明白“團魚”是什么,點頭說道:“可吃的。” 此時歐洲的修道院中往往有巨大的護城河或者池塘,以供教士老爺每逢齋日不能吃肉而改吃魚的需求,烏龜甲魚等動物比起魚肉口感更接近雞肉,在許多喜歡吃禽畜肉的教士以為比魚肉更好吃。 利瑪竇卻是頗為高興,他在大明傳播天主教,還告訴了明人天主教每星期的齋戒規矩,不過許多明代人以為小齋之日他就要吃素,每逢齋日請他吃飯,都只上素菜席面,其實他真是不愛吃蔬菜,只是礙于情面不好說。 夾了一筷子紅燒甲魚,利瑪竇慢慢咀嚼,道:“這團魚味道不錯,下次齋日可以買來吃。” 屠隆見他大嚼甲魚,搖頭道:“貴教的習俗,在我們明人看來真是想象不到,在齋日卻是連團魚也入口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