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不是此時的大明,而是現在局勢繼續發展下去的結果。
鄧志謨只是個內容編輯,對于大明會發展到什么地步他沒有辦法,但他卻很堅定的認為應該想辦法把這本小說發出去,讓更多人看到天下的的問題。
對于內容尺度的把控鄧志謨有些摸不準,于是建議王文龍把這書給徐學聚送去。
王文龍點頭,又過一天,徐學聚叫王文龍到府中,他拿著那部書稿嘆息良久,然后直接表明態度:“發!”
有了徐學聚做后臺《旬報》終于沒有顧忌,下一期的《旬報》,王文龍的《療疴錄》便刊行出去。
此書一面世,瞬間讓福州哄動,甚至比當年《連城訣》造成的影響還大。
《療疴錄》的故事很深刻,又是按照商業大片的情節來描寫的——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刻畫生動,各種矛盾層出不窮,加上又是明代白話文寫成,普通百姓也能看得懂,這就使得這作品天然擁有傳播基礎。
此書開篇語調就表明這是一部悲劇,但沒關系,因為悲劇也是有娛樂性的,前世近代的那些大名鼎鼎的西方作家:托爾斯泰、馬克吐溫、大仲馬,所寫的不少也是有悲劇性的作品,這些作品不會曲高和寡太過艱深,普通百姓讀得懂,當時他們也是暢銷作家。
《大明劫》電影在后世票房不高是因為檔期題材等等原因,如果光看其劇本設計,畢竟也是能夠進入院線的商業片,情節的刺激以及吸引人程度起碼是后世及格以上水準,比起這時還處發展初期的小說來說就已經高了一個檔次。
身處明代,《療疴錄》的劇情又讓讀者們忍不住想到現實,那種代入感就更加增強。
《旬報》讀者們對這小說是又難受又愛看,看了更難受,但大家卻還在追著連載,總算是體會到了悲劇的魅力。
……
因為對時代的描寫太過于深刻,所以這本《療疴錄》傳播的速度也非常快,身在陜西的馮從吾,不過是三個月后就看到了王文龍的《療疴錄》。
馮從吾字仲好,萬歷十七年就中了進士,只不過只當了三年官,就因為上疏請萬歷出來工作而觸怒皇帝。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