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心念間。 空明方丈的聲音響起。 “敢問這位道長師承何派?若是不嫌棄,可一同進塔。” “多謝大師好意。” 無根生擺手拒絕道:“晚輩無門無派,就一平平無奇的山野之人。” “對佛理一竅不通,還是免了吧。” “無門無派?”空明微瞇著眼睛,笑道:“無妨,既然你能跟李道長同行,想來也不是什么大奸大惡之徒。” “況且我們這也只是聚在一起探討,又不是要分個高下。” “坐在旁邊權且聽之也無不可。” “這” 無根生目光變得古怪。 某種意義上來說,自己確實就是大奸大惡之徒。 隨即,他目光看向不染,卻見對方一言不發,顯然是隨自己心意,想到這,無根生也就沒有再推脫了。 畢竟這兩寺方丈。 乃是凈土宗一脈的兩大頂梁柱,聽一下總歸對修行有益。 說來,還是托了不染的福。 如此想著。 無根生點頭答應下來,“方丈您都如此說了,晚輩卻之不恭。” 聞言,空明的老臉上露出一抹笑意,他凈土之法與其他法門不同,全在于‘愿力’二字,換而言之,修禪宗的可能不信佛,但凈土宗的卻是一定。 若是這位青年才俊能聽進去。 從此皈依我佛,正好可解了他西林寺后繼無人的危機。 而東林的道順方丈看到這一幕,并未多說什么,也沒再動搶人的心思,畢竟善緣可以共享,但要斷人香火,空明怕是得找自己拼命。 心念間。 幾人沒有多言。 李慕玄和無根生隨空明進到佛塔,陸瑾和端木瑛則在外面游玩。 很快,一行四人進到塔內,里面空間并不大,也就十幾平的模樣,四周還擺放著數尊神態各異的佛像。 不過這也是老建筑的特點。 一來是建筑水平,像這種七層高塔,太大了容易倒塌。 二來就是受風水炁局之學的影響。 古人講究藏風納氣,認為屋內面積如果太大,不利于聚炁,會加速炁的消耗,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害。 所以不管是袇房,還是靜修的地方,屋內空間都很狹窄。 思索間。 李慕玄眼眸閃過一道精光。 目之所及,只見周圍佛像綻放淡金色的光芒,給人一種心神安寧之感。 “兩位小友請坐。”這時,道順方丈熟稔的找了個蒲團坐下,眼中閃過幾分緬懷,顯然這地方他來過不少次。 空明則是抽了抽嘴角。 但也未計較。 要是論佛法修為,自己可能勝對方一籌,但做方丈自己差遠了。 至少在臉皮上就不如對方。 “嗯。” 李慕玄點頭應了一聲。 隨后,待到四人分坐四方后,空明方丈搶先開口。 “南無阿彌陀佛,說來我凈土宗之修行,于修行界而言也不算什么秘密,就是在心中默念阿彌陀佛四字。” “對我佛的信仰越是虔誠,修為也就越高,愿力也就越強。” “而所謂愿力。” “倒也并非什么晦澀難懂的東西。” 說到這,道順接過話來:“在佛學中,有自力、他力之說。” “自力既是戒定慧三學,如禪宗、天臺宗等,包括你們道門在內,其實修的都是自力,認為憑借己身之力,就可超凡入圣,進到佛陀之境。” 所謂戒定慧三學,其實也很簡單。 戒為戒律,通過持戒來完善自身道德;定為禪定,讓人內心平靜;慧為智慧,讓人能斷除煩惱,斷惑證理。 也就有人將這稱為八支圣道。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而對于自力。 道順并沒有多談,畢竟凈土宗雖然也有兼修自力的,但仍以他力為重。 隨即,道順繼續言道:“人有利鈍之分,修自力者,非大毅力、大智慧不可成圣,而我凈土法門修他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為防字多難念,信者只需念阿彌陀佛四字即可。” “無論是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還是在心中默念,只要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 “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功德最大。” “每念一聲,則修為精純一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