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17章晉楚爭霸-《蠱士》


    第(3/3)頁

    公子繻雖然被公子班擁立為新任鄭伯,但他在位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個月,又是被國內的貴族們發動政變趕下臺并殺害的,所以他死后沒能獲得謚號,而僅僅以‘鄭君繻’的名義,被記入了史書之中。

    鄭君繻被殺害之后,發動政變的鄭國‘穆族’成員——公子喜、公子騑等順利把持了國政;然后,子罕、子騑改立鄭成公年幼的兒子‘髡頑’為新一任的鄭伯。

    鄭國發生了政變、先后改立兩任新君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晉國。和公孫申當初所預計的一樣,晉國的部分卿士得知鄭國已經改立新君的消息后,覺得再繼續扣押著鄭成公在手中,也沒有什么用處了,還不如早些放他回去,一來借此緩和晉、鄭兩國關系,二來也可以利用鄭成公的回國,給鄭國的內政造成一些掣肘。

    于是,持此意見的代表人物、晉中軍將兼執政大夫欒書就尋機對晉景公建議說:

    “鄭國現在已經有了新的國君,還在我們這里的鄭伯就成了廢子,留著他繼續在晉國也沒有任何的用處;不如我們借口出兵伐鄭,順便把鄭伯給送回去,以助他復位的條件和鄭國完善兩國間的盟約;這樣,一能將鄭國重新拉回諸侯聯盟之中,二能向鄭國示恩,是一舉兩得的事。”

    欒書的建議,晉景公認為很有道理,于是便痛快地答應了。但晉景公此時已經病得很重了,無法親自領兵出征去攻打鄭國,所以晉景公就讓太子州蒲代替自己處出征,率領諸侯聯軍伐鄭;而當了幾年囚徒的鄭成公,這一次也被晉軍帶著一起前往鄭國。

    此時執掌鄭國國政的子罕、子駟等人,本來發動政變的目的就是想要和晉國重新議和,接回鄭成公,所以當晉國聯軍浩浩蕩蕩地開到了鄭國境內后,執政子罕正中下懷,立即派出使者前往晉軍大營向晉太子‘請和’;而為了表示鄭國此次請和的誠意,子罕還讓使者把鄭國宗廟內的鄭襄公廟中的禮器銅鐘作為禮物,一股腦都送給了晉軍統帥——太子州蒲。

    晉景公此次讓太子率軍出兵伐鄭,其本意并不是要真的對鄭國發起軍事上的攻擊,只不過想擺出架勢,借此降服、收伏鄭國,讓鄭國再次回到諸侯聯盟之中;因此,秉承父親指示的晉太子州蒲,在接見了鄭國的‘請和’使者、又收到了鄭國所送上的厚禮后,立即就同意了鄭國的‘請和’,然后與鄭國派來的使者、大夫子然在脩澤舉行了盟誓儀式。

    為了表示對重建的‘晉、鄭盟約’的誠意,當兩國盟約達成后,鄭成公的叔父、鄭國卿士子駟受執政子罕委派前往晉國為人質,以此來作為鄭國對盟約的保證和遵守。

    而得到了鄭國的重新歸附,并以禮器、人質為保證之后,代替晉景公出征的晉太子州蒲心滿意足,宣布就此從鄭國撤軍,并將隨軍帶回來的、已經被扣押在晉國近一年之久的鄭國國君鄭成公給釋放出營,送其返回了鄭國;當年五月十一,鄭成公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國都新鄭,再次成為鄭國國君。

    鄭成公從軟禁扣押中被晉軍釋放回國、重登國君之位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被‘穆族’貴族擁立為新任鄭伯的兒子‘髡頑’給重新降為太子,并給他改名為‘惲’;鄭成公此舉,是抹去兒子曾用‘髡頑’之名、擔任過一個月之久的鄭國國君的‘負面影響’;。

    隨后,鄭成公要辦的第二件要事,就是追究當初公子班一黨私自改立國君的‘作亂之罪’——此時,當初改立國君的主犯公子班已經逃亡到許國,暫時可以不用管他;而首先提議另立新君的公孫申及其同伙叔禽,現在都被發起政變的‘穆族’們給扣押在新鄭的監室之中。

    于是,鄭成公以‘欺君叛國、陰謀作亂’的罪名,在六月初八這天,將公孫申及叔禽公開處死在新鄭的集市中,以此來警示那些包藏‘奪權、背君’禍心的逆臣們。而鄭成公公開處死同樣身為‘穆族’成員的公孫申,就是以此來警告那些意圖分權、隨意改立國君的其他‘穆族’成員們——你們不要輕舉妄動,否則國君的斧鉞那也是很鋒利的。

    有關鄭成公回國前后的一系列事情,左丘明在《左傳》中,對公子班、公孫申等人的‘私自改立國君’行為發表了評價——“忠誠,是君子美德,即使所忠的人不合式,尚且不可以輕易背叛,何況背叛主君的人自身也不正呢?”

    《左傳.成公十年》——君子曰:“忠為令德,非其人猶不可,況不令乎?”

    穩定了國內的局勢、誅殺了覬覦君位、改立國君的‘叛臣’后,鄭成公就想再接再厲、繼續出兵伐許,以達成鄭國歷代先君‘吞并許國’的夙愿;可實在不巧的是——就在鄭成公回國的這一年,也即周簡王五年六月,鄭國目前的盟主——晉國國君晉景公患病去世了,晉太子州蒲得以繼位,即晉厲公;晉國君位的更替,也影響了鄭成公籌劃中的伐許之役的進行,為了配合晉國的權力移交過程順利完成,鄭成公只得暫時放棄了伐許計劃,而改為向晉國‘遣使致哀’。

    而晉國方面,晉厲公繼位之后,晉景公在世時就奉命出使楚國、承擔著與楚國君臣商議兩國之間改善緩和關系的晉國使者糴茷,在經過了一年多的與楚國君臣的艱苦磋商后,終于得到了楚共王在某些繁瑣外交問題原則上的讓步,并同意回復——‘晉楚和議’之事可以達成,請晉使即刻回國,向新任晉侯復命。

    完成了使命的糴茷在回到晉國之后,便馬上向新任國君晉厲公及朝堂諸卿士們匯報了自己一年多以來在楚國所取得的外交成果,以及楚共王回復的‘同意議和、休兵停戰’意見。而晉厲公此時剛剛繼位,也需要對外安定的情況,來鞏固自己在國內的君權和地位。

    因此,晉厲公對與楚國議和之事很是重視,當即決定接受楚共王的‘和議’所請,然后選擇合適的時機,與楚國達成正式的和議盟約。

    此時,宋國執政正卿華元在聽說了晉、楚兩大強國已經達成一致,想要謀求和議、休兵停戰的消息后,決心親自出面來促成此事,為天下諸侯擺脫連綿不止的兵戈戰亂損害而出一份力。

    周簡王六年冬,在華元的往來奔走和調停之下,晉、楚兩國的國君先后接見了‘居中交通、傳遞信息’的華元,同意正式達成‘晉楚會盟’,兩國間和平相處。

    周簡王七年夏,晉楚、兩國派出了高規格的代表前往宋都商丘,進行正式的‘休兵之會’;,晉國的首席代表,是上軍將士燮;楚國的首席代表,是大夫公子罷、大夫許偃。五月初四,晉、楚雙方的代表在宋都商丘的西門之外,舉行了正式的會盟儀式,并發布了盟辭,這就是‘西門之盟’,也稱‘弭兵之會’。

    其盟辭為——‘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菑危,備救兇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隊其師,無克胙國。’

    ‘西門之盟’達成后,晉、楚兩個霸主之間終于得以暫時地休戰;在此之后,自覺完成一件大事的晉厲公特地宣召諸侯盟友——魯成公、鄭成公、衛定公等在瑣澤會面,將晉楚‘弭兵盟辭’轉告給他們,要他們務必遵守這個盟約。楚國方面,也是如此告誡自己的盟友陳、蔡、許等國的。

    所以,鄭成公想要伐許的愿望,目前是暫時實現不了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