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晉厲公伐秦-《蠱士》
第(1/3)頁
蠱士正文第18章晉厲公伐秦從周簡王五年年初開始,以晉景公派大夫糴茷前往楚國出訪、回報楚太宰子商上一年出使晉國的外交禮儀為標志,到周簡王七年夏,在宋國執政正卿華元的奔走調停之下,晉楚兩國派出高規格的代表前往宋都商丘,在商丘西門外舉行了正式的‘弭兵之會’為結束,晉、楚兩個諸侯霸主之間終于得以暫時休戰。
而晉、楚兩國的‘弭兵之會’,從晉景公和楚共王達成意向、準備召開會盟,到士燮和公子罷在宋都商丘正式舉鼎會盟,這中間卻拖拖拉拉地耽擱了一年多的時間呢?這是因為——就在這期間的周簡王六年,晉厲公決定暫時和秦國也主動進行議和,以避免自己剛剛繼位就耗費大量的、不必要的國力和軍力上的損耗,讓晉國先休整、恢復一下元氣。
所以,就在周簡王六年年初,晉厲公特意遣使趕赴秦國,向秦國國君秦桓公發出了‘休兵、會盟’的請求,并‘熱情地’請秦桓公到兩國邊境上的令狐會面,以便舉行盟會。
秦桓公卻信不過晉厲公的人品,認為如果自己貿然進入了晉國境內的話,難保不會重蹈之前鄭成公、魯成公被晉國扣押軟禁的覆轍;因此,秦桓公決定不去令狐和晉厲公會面盟誓,而是指派秦國大夫史顆渡河,代替自己到令狐去拜見晉厲公,然后與晉厲公歃血會盟。
見秦桓公死活不肯過河,晉厲公在無奈之下只得與秦國使者史顆在河東進行歃血,完成了盟誓;隨后,晉厲公派晉大夫郤犫過河,代表自己前往秦國王城,和在此地等候觀望的秦桓公歃血結盟。
可就在秦晉‘令狐、王城之盟’達成后不久,秦桓公就背棄了和晉國的盟約,偷偷地與晉國北部的白狄部落私下進行聯絡,約定好時機、準備聯合偷襲晉國;可秦、狄兩家謀事不機密,他們暗中聯絡、意圖偷襲晉國的小動作,很快就被晉厲公所知道。
當時,晉厲公正在嚴密關注著即將召開的‘晉、楚弭兵之會’,沒有多余的精力來對付秦國,于是晉厲公便暫時將秦桓公的背盟之舉給放到了一邊,準備先完成與楚國的‘弭兵之會’,穩定了南方的局勢后再和秦國算一算總賬。
到周簡王七年秋,晉、楚‘弭兵之會’已經在先期順利完成,而受秦桓公唆使的狄人也按照事先約定偷襲了晉國,且一擊得手;但狄人的對晉作戰先勝后敗,被反擊的晉軍在交剛打得大敗,只得狼狽地逃出了晉國國境。
雖然秦國在背后搞小動作,但晉厲公目前要還是借助‘弭兵之會’來穩定楚國,搞好南方的戰略穩定局面;因此晉厲公沒有立即發起伐秦之役,而是在周簡王七年冬,派新軍佐郤至前往楚國拜見楚共王,重申晉、楚之間的友好盟約。
對郤至的來訪,楚共王高度重視,不但親自出面接見他,還特地安排了‘大享禮’來招待他,楚司馬子反則擔任宴會享禮的‘相禮’,也就是宴會的主持人,一同參與會見。
但郤至在應邀前來赴宴時,因為宴會上演奏樂曲之事,探知了楚國君臣根本不重視與晉國的‘弭兵盟約’,以及對《周禮》禮儀的遵守,依舊準備隨時與晉國開戰;因此郤至回國之后,將在楚國的所見所聞和自己的應對話語,都一五一十地奏報給了晉厲公,讓晉厲公明白和楚國的‘弭兵結盟’不過是權宜之計,晉、楚兩國將來遲早要在戰場上再次相見。
雖然郤至已經探明了楚國方面的態度,但晉厲公此刻已經想要騰出手來對付蠢蠢欲動的秦國了,所以并沒有立即和楚國翻臉;甚至在這一年)的冬天,楚國使者公子罷使晉、以回報郤至對楚國的聘問時,晉厲公還在赤棘親自接見了公子罷,并與其結盟,重申了晉、楚之間的盟約。
完成了和楚國的弭兵盟約、穩定了南方的‘暫時和平’局面后,周簡王八年初,晉厲公開始籌備對秦國的討伐作戰,預備對這個老仇敵進行一次最嚴厲的打擊。
為了師出有名,晉厲公在當年的三月召集了諸多盟友——齊、魯、宋、衛、鄭、曹、邾、滕等八國的國君,一同前往雒邑王都去朝拜周天子;晉厲公還親自出馬,向天子周簡王陳述了秦國無禮背盟、聯合戎狄偷襲晉國等諸多不義事,請天子為晉國“主持公道”,派兵懲罰叛盟、不敬王室的秦國。
周天子此時的日常生活起居所需,都要依靠諸侯們的不定期朝貢才能勉強維持,‘天下共主’的排場全都掌握在以晉厲公為首的‘親周諸侯’手中,哪里還有親自出手教訓反叛諸侯的軍事實力。
因此,對于晉厲公奏報‘主持公道’的請求,周簡王毫不猶豫、痛痛快快地同意了,不但親下王詔斥責秦國,還十分體貼地“委托”晉厲公代替自己“討伐不臣”。另外,周簡王還派王室卿士劉康公、成肅公為統帥,率領“王師”出征,隨以晉軍為首的諸侯聯軍一起參與伐秦。
而周天子如此識相的主動表態,讓晉厲公的出兵伐秦行動有了更加充分、更加名正言順的理由,在宗法道義上無懈可擊;但為了更好地掌握戰前的‘輿論、外交’至高優勢,晉厲公又設計了一個更厲害的計謀。
周簡王八年四月初五,奉晉厲公之命,晉國行人、使者呂相順利抵達了秦都雍城;而在秦國公宮的大殿之上,當著秦桓公和秦國諸卿士大夫們的面,呂相將由自己精心撰寫、并由晉厲公審核批準的“與秦絕交書”給全文朗誦了出來。
呂相的‘與秦絕交書’這篇外交辭令,可以用‘避重就輕、顛倒黑白’來解釋,其真實目的,就是要掩蓋晉、秦兩國之間由姻親到世仇的原因,而將所有的過錯和罪責都推到秦國的身上,以防止秦國在戰前就占據道義和信義的制高點,造成晉國的被動,并為不久后的晉國聯軍‘伐秦之役’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
在呂相念完‘絕秦書’后,端坐在大殿之上的秦桓公面無表情,勉強控制住了心中的萬丈怒火,隨即直接下令讓殿中甲士把這個無恥的晉國行人給從大殿中叉出去,立即趕出雍城、不準在秦國境內逗留,踢回晉國了事。
為了維護秦國的尊嚴和利益,秦桓公在晉國已經發布了絕交書后,也公開宣布和晉國斷絕盟約,然后馬上準備開戰前的軍械、糧秣、物資,準備與即將前來伐秦的晉國聯軍進行武力對抗。
周簡王八年四月,布置好戰前一切準備的晉厲公親自領軍出征,率晉國聯軍——晉、齊、宋、衛、魯、鄭、曹、邾、騰等九國軍隊,并奉王室卿士劉康公、成肅公所率的不到兩千人的“王師”一起出征,討伐“破壞盟約、拒不接受天子王令”的秦國。而包括打醬油的‘王師’在內,晉國聯軍的人數居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十二萬人之多。
四月底,晉厲公率十二萬人的聯軍浩浩蕩蕩地渡過了大河,一直深入到秦國境內的麻隧,然后駐軍在涇水東岸。得知晉國聯軍已經開到秦國境內的消息后,秦桓公不甘示弱,率五萬秦軍從秦都雍城出發,也抵達了麻隧的涇河西岸,兩軍隔著窄窄的涇河展開了對峙。
五月初四,在經過了事先的周密布置、備戰后,晉國聯軍在晉厲公的率領下拔營渡河,向河西的秦軍發起了進攻,秦桓公則率領秦軍節節阻擊、拼死抵擋著聯軍的攻擊。
秦軍在兵力上有著明顯的劣勢,而且晉軍訓練有素、久經戰陣,在進行了短暫而激烈的抵抗后,秦軍不敵聯軍的猛攻,最終敗下陣來;此戰,秦軍大將成差及不更女父都被聯軍所俘獲,傷亡也接近了三萬人,秦桓公敗陣后率殘軍狼狽地從麻隧撤退,放棄了與聯軍的接觸。
擊敗秦軍后,晉厲公還不肯罷休,再率聯軍跟在秦軍身后緊追不舍,一直追擊到秦國的侯麗附近才停止了軍事行動;而秦軍也被聯軍一路狂追,趕回了國都雍城,秦桓公收縮兵力保衛雍城,不敢輕易出戰。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台县|
延边|
中方县|
雷波县|
赫章县|
揭阳市|
梁平县|
宜春市|
北宁市|
琼结县|
镇平县|
新民市|
麻江县|
丹东市|
婺源县|
温宿县|
通州市|
合阳县|
巴彦县|
隆安县|
陆河县|
靖宇县|
鱼台县|
蒲城县|
德昌县|
田林县|
临桂县|
潍坊市|
兰西县|
厦门市|
开封县|
南溪县|
班戈县|
崇阳县|
乐山市|
大姚县|
达孜县|
宁国市|
长葛市|
拜泉县|
永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