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易承在蘭陵山的問道廬住了下來。 張良駕著馬車回去了,也去告知張蕤不用再繼續(xù)調(diào)查易承的身世。 荀子對易承很是看中,命府上仆役都要以貴客之禮待之,還給易承備好了客房。 而易承也心安理得的住下,張良答應他幫他捎口信給云娘,他現(xiàn)在沒有什么后顧之憂,正好可以在荀子在府上品茗談天。 人老了,就喜歡回憶往事,荀子也不例外。 易承這個曾經(jīng)的故人,與荀子如同多年老友再次相逢,話匣子一打開,便收不住,兩人在房間里常常一聊便是半宿,暢談當年往事。 ... “話說當年在漢北與屈原第一次相遇之時,屈大夫還在河邊浣紗杵衣,你那時倒也不害怕,上去就要看人家寫的《天問》一篇。” “哈哈,那時確實不知屈原先生在楚國地位,唐突上門,還先質(zhì)問人家,有失禮節(jié),不過師尊說過,《天問》乃是千古萬古至奇之作,吾幼時便能讀到如此奇文,也是平生一大幸事...” ... “那時候李門主在行車途中還給你講過一篇名為《西游記》的故事,你可還記得那只猴子?” “哎...吾后來將師尊所講,全都記述下來,每日翻讀,竟是百看不厭,只可惜師尊當年叮囑,此書莫要流傳出去,否則此文現(xiàn)于世間,也是一段佳話...” ... “李門主逝世之時,還送給韓非李斯一本《道門理綜戰(zhàn)國策》,那本書你可看了?” “當然看過,師尊的文筆干練簡達,洞悉通透,當年在書中所預測天下局勢,如今看來,幾乎言無不中...” 只是在一起暢聊了三日,荀子便徹底相信了易承的身份。 雖然易承說的很多話題都是些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小事,可他就如同當事人一樣,對當時發(fā)生的所有場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有著精確的了解。 就好似當年發(fā)生那些事時,他就在旁邊看著一樣。 荀子自詡記憶無雙,幾十年前在哪里發(fā)生的事,他一般都能記住,而易承不僅記得比他清楚,而且還了解許多他當年不知道的秘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