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戰國時代的外交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質子而交。 帝王將自己的子女等親屬送到敵對國家作為人質,從而在戰略上達成一種外交妥協。 春秋初年,鄭伯為周平王卿士,周平王欲委權于虢公,鄭伯怨王,因此周鄭互相交出自己的兒子為質,得以信任,質子之事,便由此發端。 此后百余年間,質子而交這種事便頻頻發生,到了戰國末期,這幾乎已經成了各國間外交結好的必須手段。 齊共王來了秦國。 同他一起來的,還有他的的次子田升,以及一千余眾隨從,一眾人馬浩浩蕩蕩地從齊地趕到秦國,與嬴政在咸陽舉行了盛大的秦齊會盟。 會盟上,齊共王表示,愿意將次子田升作為質子安置在秦國,以結秦齊之好,嬴政欣然允諾,會盟便在一片祥和中奠定了秦齊各不為敵的綏靖政策。 對于齊共王這個人,易承沒什么興趣,作為齊國的末代君王,這家伙做的每一項決定都在一步步把齊國引上絕路。 開國帝王,沒幾個是飯桶,但是末代帝王,幾乎大部分都是飯桶。 如此飯桶,不結交也罷。 雖然對齊共王沒興趣,不過對于齊共王帶來的人,易承還是比較感興趣。 荀況今年已經五十七歲了,不過他一把花白的頭發和滿是皺紋的面龐,讓他看上去更像七十五歲。 易承很是感慨,在他的記憶中,第九世分別時,荀況還是一位意氣風發的中年人,可如今他也變成了一位暮氣沉沉的老者。 此次他作為齊國稷下學宮祭酒,齊國大司空,隨王上一同前往秦國會盟,同時他還帶來了他的親傳弟子——同樣在齊國任職大諫官的韓非。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