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課講完了,孟子又給這些聽課的少年們布置了些課業,待學生們散去,正準備離開,忽然發現,原來在門口聽課的那名秦國少年還坐在座位上沒有離去,反倒是目不轉睛的看著他。 “你為何不走?”孟子抱起書本走到易承旁邊問道。 易承看了眼孟子手中抱著的發黃的紙質書本,輕笑一聲道:“夫子覺得紙質書與木簡相比如何?” 孟子看了眼手中的紙質書本,點點頭的道:“齊國昀文侯以造紙之術聞達天下,紙張確比木簡好用許多。” 易承干笑兩聲,心里卻對蔡倫連說了三個對不起。 “我聽夫子講課,常言要以仁愛治天下,可夫子游歷各國,向幾位君主進諫仁愛的治國之策,卻沒有一位君主啟用夫子,夫子難道不知道在如今七國之中仁愛之說行不通么?” 易承的這番話帶了幾分火藥味,孟軻瞇了瞇眼睛,然后將手中的書本放到了一旁的書桌前,緩緩地跪坐在易承不遠處,朗聲道:“我來講個故事,曾經有個人經常去隔壁的村子偷雞,隔壁村子的人不堪其擾,于是就讓人來勸偷雞的人不要再去偷雞,可偷雞的人卻不聽,依然故我。 由此可見,勸諫的人說的完全是對的,可偷雞的人卻沒有聽,怎能說勸諫人說的行不通呢?” “鬼鬼,這是詭辯啊!”易承當場驚訝出聲。 “辯論之道,講求的是說服,如何有詭不詭辯之分。”孟子淡淡道。 “嘖嘖嘖。”易承贊嘆一聲,略微思索之后道:“夫子想一想,當今天下,各國紛戰不休,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各國都大力發展軍備武力,只求保衛疆土,可夫子提出的仁愛之道,雖然對百姓仁愛,可卻會降低國家的軍事力量,長此以往,百姓越來越富,國家越來越窮,最后終會因為落后而覆滅,所以夫子以仁治國的方法我覺得并不可取。” “以仁治國,并不會降低國家的軍備武力,藏富于民,也不會使得國家越來越窮。”孟子回答的快速而迅猛。 “國民的生產總值是一定的,撥給教育建設,就會少給軍備建設,怎么不會降低國家的軍備武力?” “雖不知何謂國民生產總值,不過軍從民來,民強則軍強,仁愛治國,講求的乃是一個仁字,不以苛政虐民,百姓自然擁戴,若有外敵入侵,自當也會拼命守土為家,如何會降低國家的軍備武力?” 易承沒想到這個看起來有些清瘦的中年人脾氣倒是挺大,關于自己仁政方面的堅持,簡直像一名斗士。 “夫子游歷六國無人啟用,自己心里難道沒有點數嗎?” “孔夫子游歷匡、陳、曹、宋、鄭、衛,等十一國,皆未得啟用,可孔夫子依然說,歷各國而得真言,如今我只是游歷了六國未得啟用,心中要有何數?” “可以可以,有點牛皮。”易承伸出了兩個大拇指,穿過來九輩子,他還真的很少在外人面前一次性說這么多現代詞匯。 雖然不知道易承向他豎大拇指是什么意思,但是看到易承面帶微笑的表情,孟軻也恢復了之前的平靜,“我聽公子說話,與秦人也有不同,不知公子究竟是哪里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