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孫策和周瑜在攻下皖城后,又主動向廣陵太守陳登所守的匡琦城(今江蘇淮安境內)進攻。 之后孫策為了鍛煉年輕的二弟孫權,就沒有親自上陣,而是讓孫權獨自領兵出征。 孫策讓孫權率十萬大軍進攻只有萬余人防守的廣陵, 孫策希望弟弟能來個開門紅,畢竟孫家從父親孫破虜之時起,就是帶兵打仗的將軍,孫策也希望弟弟做個能征善戰的武將, 歷練一番,日后好為孫家的基業出一份力,可是孫十萬最終還是讓小霸王失望了。 當時的廣陵太守陳登,頗有謀略,孫權手上的十萬人愣是沒把廣陵城啃下來,反而是自己折損了萬余人,不得不灰溜溜的撤軍。 第二次,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詐稱十萬大軍,攻打合肥,當時的合肥隸屬于揚州,而揚州刺史時任劉馥不久前病故了, 揚州群雄無首,而曹操不久前經歷赤壁之敗也抽不出援軍支援合肥。 整個合肥能盼來的只有派汝南的三千援軍,按理說十萬打三千,哪怕再加上合肥本身的守軍,也沒啥問題。 但是好死不死劉馥在任的時候,干得不錯,合肥城內軍民同心,各種城防設施和儲備物資也很豐富,硬是抗下了孫權的第一輪進攻。 而且這時蔣濟寫了一封假信送往城外,稱汝南張喜領著數萬援軍已經抵達, 隨時準備內外夾擊孫權,并且故意讓吳軍把這封信繳獲了,結果孫權信以為真,丟下嘴邊上的合肥,撤了。 孫十萬的表現,確實叫人失望。他率軍打仗,竟然不知道兵不厭詐的道理。 而孫權應該做的,是派人去城中探聽一下虛實,之后再作判斷,即便真有援軍,也為時未晚。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趁曹操西征漢中張魯,再次率十萬大軍第三次攻打合肥。 結果當時鎮守合肥的是張遼,10萬大軍被張遼800人打了個大敗,連孫權本人也差點為曹軍所俘。 此役過后,孫權稱為無數人的笑柄,而張遼則是名震江東,成就了張遼威震逍遙津,在江東有了“能止小兒夜啼”的威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