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朱允炆先見禮,語氣態度俱恭敬,彬彬有禮的模樣,讓人心生好感。 但朱高熾并未放下心中的警惕,眼下朱允炆已經先行見禮,他勢必要回禮,但是該如何稱呼? 若只是干巴巴的回一句“見過殿下”,則顯得他朱高熾貧乏,不善言辭,反而落了一乘。 如今兩人都未被正式冊封,故此稱呼上多有些不便,再加上朱允炆的身份也比較特殊,更是讓人難以回應。 當著諸位大儒的面,朱高熾不急不忙,攬袖回禮,道:“弟不敢承兄如此大禮,正如兄所言,此處只有師生,沒有殿下。文華堂內,弟入學時晚,資歷尚淺,兄若是不棄,可喚我為師弟。” 劉三吾聽著朱高熾的回答,心中暗道此子心思縝密,滴水不漏! 他以“弟”自稱,既符合他與朱允炆之間的年齡差距,又符合師門論資排輩的輩分差距。 如此一來,便巧妙地化解了稱呼上的尷尬余地,且并沒有言語上的任何刁難,未讓朱允炆無法接話。 大善! 劉三吾心中給出評價,僅僅一句話的交鋒,他心中對朱高熾的觀感,更上一層樓。 身后一直未曾說話的黃子澄,也是微微點頭,這番回答已經足夠巧妙,誰也不會尷尬。 他笑道:“兩位殿下俱是英才,以兄弟相稱呼,更為親近,外面冷,還請兩位殿下入席。” 黃子澄一開口,便意味著這件事情可以結束了,在文華堂內,學生自然是要給老師面子,故此二人都笑著走進室內。 文華堂中學習的皇子皇孫人數不少,但并非所有人進度都相同,否則也不必教了。 真要是進度一致,那些四五歲大的皇子,如何同朱允炆這等熟讀四書五經的人相比,恐怕是要被壓出心理陰影來。 故此,文華堂內也分多個區域,供皇子皇孫擇區學習。 與后世多種多樣的教學內容并不相同,眼下的教學,內容大抵在儒家經典、詩詞歌賦上,其他的諸如農事、算術、巧技等內容,則很少涉及。 當然,作為天底下最為顯赫的權貴,皇子皇孫們只要想學,那還是相當簡單,很容易就能夠湊齊天底下最為出眾的能工巧匠,為其授課。 分區之時,朱高熾的水平已經得到劉三吾幾人的認可,故此可不再進行考核,直接與朱允炆一起,學習五經中的內容。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