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當帶著濾鏡去看一個人時,總會有所偏差,無論是行為,還是品格。 毛驤身為錦衣衛指揮使,職業需求必須佩戴有色眼鏡,如今去看趙勉,總覺得他的行為之中,隱含深意。 單獨一本無常簿上的記錄難以看清,但是當六年的記錄全部放在一起,摘取出其中重復的行為時,毛驤敏銳的察覺到,這些看似正常的行為,隱藏著并不純良的目的。 “洪武二十二年四月,趙勉救濟百姓六人,送米送糧。” “洪武二十四年七月,趙勉救濟百姓四人,送米送糧。” “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趙勉救濟百姓八人,送米送糧送衣物。” “……” 無常簿上的記錄沒有任何的情感色彩,僅僅只是對趙勉行為的記錄。 這些趙勉救濟百姓的記錄,是兩個時辰內,諸多錦衣衛從無常簿之中,摘錄出來進行統合,才上呈給毛驤查看。 也就是說,這些行為因為時間跨度比較長,隱藏在無常簿之中,尋常完全看不出任何問題。 甚至于,這還可以說是趙勉此人,滿腔熱忱、關愛百姓的證據。 哪怕是被皇帝知道,也只會夸贊趙勉是一個好官,絕不會想到其他的層面。 較長的時間跨度,加之官民同樂的事跡,任誰來了,也看不出有什么毛病。 當記錄之人對此習以為常,當審視之人對此熟視無睹時,哪怕其中隱藏有什么貓膩,也不為人所知。 奈何,毛驤此刻戴著有色眼鏡,這些可被稱為美談的事跡,在他看來,充滿了別扭。 應天,乃是大明朝的帝都,天底下富戶最為集中的區域。 在這里,趙勉都能夠尋找到如此多需要幫助的窮苦之人,實在是用心良苦。 毛驤細細的查看這些記錄,從洪武二十二年四月開始,到洪武二十四年的十二月,一共兩年時間,趙勉每個幾個月,就會救濟一批窮困人家。 由于記錄的問題,這些救濟并未寫明具體針對有哪些人,這讓毛驤有些不滿。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