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時間撥回國內,通州。 忙完氣象站的事,張蹇等人就開始賑災,對于眼前的意義甚至要高于未來的氣象學。 三千人抗議的背后,至少有著三千戶家庭在餓著肚子,汛期已到,周邊已經有不少村子被淹,況且去年收成也不好,從六月開始到八月結束,發了兩個多月的洪水,田廬盡毀,溺斃無數。 站在施粥棚,張蹇親自給過往的災民打飯,嘴里忍不住唏噓:「幸虧還只是一場雹災,換做往年,大半個蘇省都要毀了,如今看來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 沒有親身經歷過大災,程諾在發餅的同時問道:「張老,當時的情況應該比這個要慘烈的多吧,我聽說茅草房都被沖走不少。」 張蹇把桶里的稀飯攪勻,說道:「河湖并漲,山洪并發,光是揚州城的城墻就被沖塌三次,婦孺號哭之聲耳不忍聞,放眼望去皆已一片汪洋,盡成澤國。」 「唉,水災一條線,旱災一大片,這就是咱們辦氣象的目的啊。」程諾嘆了口氣,手下的活仍不間斷:「來來來,大家不擁擠,框里還多的是,一個一個來。」 飯是稻米煮的稀飯,餅也都是各種粗糧摻雜一起,純精糧的話,哪怕以張蹇的財力,也是吃不消。 其實這情況已經算不錯的了,換到別的地方,小康之家也得是把稻米和糠秕煮著吃,家境差些的佃農們則純食糠秕,放在往年這都是用來喂牛用的,人看都不看一眼。至于此時的貧農,連糠秕都沒有,只能撿拾樹皮草根,更嚴重的地方采食黏土,名為觀音土。 這里插上一嘴,為什么滇省餐桌上總有一些「奇珍異品」、「紅傘傘白桿桿」等,除了當地比較富饒外,也跟大災之年有關,餓極了那真的什么都敢吃。 賑災歸賑災,只能賑得一時,賑不得一世。 將手中的活交給他人,程諾找向一旁休息的張蹇,看看他后續的想法。 「張老,咱們施粥也有一段日子了,我看來的人只多不少,這樣下去恐非長久之計。」 「我這里有三策,上策養恤,中策安輯,下策賑濟,致遠你以為哪一策更好?」張蹇端過來一碗粥和兩張餅,笑道。 粥和餅跟剛剛賑災的一樣,程諾完全沒有嫌棄,兩下就把一個餅給吃完,幾口粥下去才覺得肚子好受些,抹了一把嘴說道: 「下策自然不必說,也就是咱們現在正做的這個,我猜想張老也不可能從現在把他們管到來年開春,要是那樣咱們的棉農可就第一個不答應。」 「中策安輯,這個也很容易理解,災荒過后總會有大批災民流離失所、耕田廢棄,安輯的中心辦法是誘導流民還鄉復業,并減免其租賦負擔,以使抗災而安居,是曰給復;給流民以閑田,并免除租賦,以使不外流徙,是曰給田;對于外流災民,則要通過官府的力量遣送冋籍,是曰歸送。」 …. 第(1/3)頁